首頁 > 產經 > 正文

全面準確理解市場化法治化 歸位盡責呵護股市健康運行

2019-03-11 11:01:13 來源: 證券時報 打印 字大 字小

去年底今年初以來,在一系列內外因素作用下,A股出現回暖,籠罩在市場上空的陰霾煙消云散,各方都松了一口氣。進入3月份后,場外增量資金涌入加速,行情進一步活躍,在這一過程中,有些個股和板塊在找不到任何基本面因素的情況下持續大幅上漲,有的在短時間內上漲了數倍,這些“牛股”甚至被一些市場人士稱之為“妖股”。

這種現象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人們分歧很大。有的人認為,應該及時給這些“牛股”降降溫,以免越炒越高,最后走上暴跌之路影響市場穩定;有的人則認為,股票反正就是一個籌碼游戲,不必強調什么基本面,只要有人愿意參與逐利,就不要干涉。這兩種針鋒相對觀點的背后,既反映了不同的價值取向,也反映了各自利益站位的不同。泛泛而談,要調和不同人的看法十分困難,但只要堅決落實股市發展的市場化、法治化思路,答案其實并不復雜。

減少交易阻力是市場化的重要含義,最大限度地減少交易障礙,讓想買的、想賣的都能在市場實現其交易意圖,不以行政手段阻止、叫停或制造其他交易阻礙,這些都是市場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市場化更是一整套制度體系,通過自由交易形成真實、有效的價格并在價格信號作用下引導資源配置,才是市場化的本質,因此,市場化是雙向的,甚至是鏡像對稱的。做多與做空、發行與退市、增持與減持、增發與回購都要盡可能地便利,市場化不能狹隘地理解成單向的,只減少買入和做多的阻力,而不允許做空,或者抵制發行、減持、增發。那種“各取所需”的市場化不是真正的市場化。

對投資者來說,市場化意味著“買者自負”,尊重契約精神,對于股價,可以有自己的評判,但要為自己的交易結果負責。在做多時抵制一切勸告和指導,遭受損失后又呼吁有形之手“救市”,為自己解困,事實上是一種“只為我所用”的市場化,是不可取的。那些嚴重脫離基本面的“瘋牛股”,最后大多會重新回到基本面,投資者因此遭受損失甚至巨大損失的案例在歷史上并不少見。在參與博弈、享受過程之前,投資者應該評估一下市場把握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看看是否能對自己投資結果負責,而不將風險外溢給整個市場。

市場化的另一面是法治化。市場化絕不意味著不要監管,放任一些人胡來。相反,只有嚴格監管才能確保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才能讓市場順暢運作。操縱市場、內幕交易、虛假陳述等違法違規行為,破壞了市場公正,對這些行為的監管打擊與行政干預是兩個概念,不能把嚴格監管視為反市場化的行為加以抵制。當然,監管也要注意保持持續性、穩定性、標準的清晰性和行為的可預期性。

歷史經驗顯示,“瘋牛股”中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的概率要更高一些,對個別股票的監管有時會形成沖擊波,那些無基本面支持的個股受到的影響通常更大一些,這是市場本身的風險,投資者對此要有所認識。

總之,全面準確把握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本質,上市公司和各類中介機構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市場優勢方要時刻注意自己行為的合規性,中小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要與投資行為相匹配,這樣各方就可以從市場漲跌的過度糾結中走出來,市場也就會更加健康有序。(本報評論員)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