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政策加碼 逾2萬億元債轉股加速落地
2019-05-24 16:45:41 來源:證券日報?
主持人呂江濤:去年以來債轉股已落地超過9000億元,促進了企業杠桿率下降和經營效益提升。而新一輪債轉股又將有哪些政策加碼?哪些行業可能因此受益?本報推出相關采訪和解讀。
■本報記者 包興安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力度持續加大。5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的三大措施。會議指出,下一步要直面問題、破解難題,著力在債轉股增量、擴面、提質上下功夫。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企業不良債務處置的有效途徑,債轉股通過將銀行的債權轉換為實施機構的股權,對于實體企業來說,有利于降低企業杠桿率,提升企業長期盈利能力,進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有利于降低不良貸款率,提升信貸資產質量,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拉開了本輪債轉股的序幕;2018年11月19日,發改委聯合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印發了《關于鼓勵相關機構參與市場化債轉股的通知》,旨在有效動員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債轉股,推動市場化債轉股擴量提質。
今年2月25日,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已有近500家大中型企業開展聯合授信試點,已建立債委會1.9萬家,其中,幫扶企業4854家。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豐富債轉股實施機構,批準設立5家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持續拓寬資金來源,推動定向降準資金用于支持市場化債轉股,加快項目落地,已簽訂債轉股協議金額超過2萬億元,落地金額6200多億元。
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債轉股已落地超過9000億元,促進了企業杠桿率下降和經營效益提升。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部分商業銀行和工業企業陸續開展了市場化債轉股的項目,雖然市場化債轉股的簽約金額逐步增加,但總體而言,項目落體率依然偏低,實施進程有待加快。”吳琦說。
定價機制不完善被認為是推進債轉股落地難的一大原因。吳琦表示,債轉股定價需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環境、健全的法律體系、良好的信用基礎作為實施的前提條件。在當前的政策體系和市場環境下,市場化債轉股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適應性,不僅易于誘發相關風險,也可能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影響了企業、實施機構的積極性。
會議提出,完善政策,妥善解決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機構持有債轉股股權風險權重較高、占用資本較多問題,多措并舉支持其補充資本,允許通過具備條件的交易場所開展轉股資產交易,發揮好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在債轉股中的重要作用。
吳琦表示,對于銀行下屬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來說,當前比較突出的是資本金占用。根據《商業銀行并表管理與監管指引》,銀行需對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進行并表管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被動持有的對工商企業股權投資在2年內的風險權重為400%,2年之后的風險權重為1250%。在表外資產回表、資本消耗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過高的風險權重制約了銀行參與市場化債轉股的積極性。
為此,2018年8月份,銀保監會在《關于市場化債轉股股權風險權重的通知》中下調了債轉股風險權重的要求,規定商業銀行因市場化債轉股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的風險權重為250%,但仍高于資產管理公司150%和貸款100%的風險權重。
“會議明確了進一步放松并表的資本監管要求,降低商業銀行參與債轉股的成本,并支持其補充資本。”吳琦說,同時,還可以考慮對于實施債轉股效果較好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提高商業銀行的積極性。
吳琦表示,當前市場化債轉股落地難,主要與實施主體單一、資金來源不足有關。在各類社會資本中,保險資金對于市場化債轉股是極大利好。前期債轉股項目資金以銀行理財資金為主,在資管新規下發后,銀行理財為債轉股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的空間和規模有所下降。而且,隨著債轉股項目進入擴量提質階段,單純依靠因銀行資金也難以支撐項目需求。保險資金具有期限匹配、成本低廉的優勢,可以為不良資產的跨周期處置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保障,與市場化債轉股對資金期限長、成本低、風險承受能力強的需求可謂天作之合。
(策劃 包興安)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