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正文

股票回購是靈丹妙藥還是安慰劑?

2019-06-20 14:47:52 來源:證券日報網

左劍明

昨天市場里中國平安應該是耀眼的明星之一,不僅僅因為其股票市值排名前十,當天成交金額遙遙領先排名第一,更重要的是自去年拋出巨額股票回購計劃以來,真正的打響第一槍,開始步入實際操作階段。如果按照公告中所描述的101.24元以下都屬于“掃貨價”,那歷史新高則就指日可待了。上市公司掏出真金白銀,增加二級市場買盤力量,從而以實際行動來扭轉投資預期的行為值得鼓勵。由點及面,假設有更多企業加入這一隊伍中,那牛市不就很快能來嗎?

事情有時并不是想象中這么簡單,股票回購到底是靈丹妙藥,還是一貼安慰劑?讓我們分別從邏輯和實證,兩個角度來做理性分析。

邏輯上看,回購是由上市公司發起,增持則是由股東發起,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好處,那就是一段期間內買盤會增加。而區別呢?回購完畢之后一般都是將其注銷,也就是不會再賣出到二級市場中;增持則不同,股東買了之后還是要賣回給市場,理論上賺取的是價格差。由此,不少觀察人士一口同聲地說“回購好”。但是,從去年底開始游戲規則出現了變化,上市公司回購完畢的股票不一定將其當作“廢紙撕掉”,而是可以用作股權激勵或者員工持股計劃。簡單來說,這些股票雖然不會直接再賣到二級市場,但是可以按照不低于5折的價格賣給企業高管或者核心員工,至于這些人會不會賣?什么時候賣?賣多少?那就是個人行為。中國平安在公告里明確指出:“本次回購股份將全部用于公司員工持股計劃”。

實證上看,自去年11月證監會發文支持上市公司回購以來,每月實施回購企業家數基本保持在200家以上,并在今年5月份還創出月度回購金額歷史之最。然而,觀察近6個多月差強人意的效果,或許與此前大家的期待有相當出入。因此,現階段對于回購的熱情正在降低,最近半年無論準備回購的企業家數,還是計劃回購的金額,都出現階梯式下滑。先有計劃后有落實,從現在計劃數下降中可以大致預判到,未來半年實際可用于回購的金額必定是減少。

預想和實際差別這么大,原因究竟何在?

第一,兜里沒錢。能拿出真金白銀的企業本身就不多,愿意將這些錢用于股份回購的企業則就更少。據統計,過去一年來拿出5億以上回購股份家數只有區區33家,占所有上市公司家數連1%都不到。雖然有個別幾家領頭企業做出示范表率,但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積極響應,沒能培育和形成群體效應,那也就只能鶴立雞群、孤芳自賞。

第二,應付一下。說的多做的少,企業開出的空頭支票一大摞。據統計,過去一年來公開喊出回購金額不低于10億的上市公司有49家,筆者逐一數過去,居然沒有一家完成原先上限承諾。就算按照下限打五折來計算,也僅僅只有14家觸碰及格線,達標率連30%都不到。

回購本身應該是件好事,回顧美股市場過去7年,每年以5000億美元-6000億美元資金通過二級市場回購股票,這也是美股能保持持續走牛的因素之一。怎么把一個好的工具用好,這應該需要多方共同來謀劃,一方面需要增強企業回饋投資者的意識;另一方面不要讓具有法律效應的公告,成為說說而已。如此,A股才會有更好的明天。(作者系中證焦桐共享金融研究院負責人)

(編輯 才山丹)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