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牌為何難再見萬能險身影?
2019-06-26 17:10:41 來源:證券時報
前幾年,安邦人壽、前海人壽等保險公司在市場上通過“萬能險賬戶”大舉買入銀行股、地產股,激進的投資風格引發市場熱議。時至今日,萬能險已基本從險資舉牌上市公司中絕跡。
其變遷背后有著深刻的行業回歸保障轉型邏輯,亦與保險公司經營模式變化有關。究其根本,問題不在于萬能險,而在于潛藏其后的“資產驅動負債”的激進投資經營模式。
其一,經過市場洗禮,此前激進型投資經營模式已經被絕大多數保險公司拋棄。這種模式有三大典型步驟:一是通過銀行渠道快速做大保費規模,銷售具有一定理財特性、件均價格較高的萬能險;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別是找到高投資收益的資產,然后進行投資。債券、存款等固定收益類資產都不能滿足收益要求,必須開展大量的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就成為當然的選擇,而最好的標的就是低估值的藍籌股,所以前幾年少數險資大量買進銀行股、地產股并追求參與經營管理。
一個廣為市場熟知的案例是,安邦系等激進型公司通過大賣返還快的中短期躉交萬能險實現快速規模擴張,繼而在市場上大舉買入銀行股、地產股。但這種做法會累積風險,假如房地產市場下跌,繼而影響到銀行信貸,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現在監管對此類股權投資管理較為嚴格,此外,自2016年底開始,監管陸續出臺多個政策引導保險姓保、回歸保障,限制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以附加險形式存在的萬能險亦被叫停。2017年起,以萬能險為主的中短期理財險沉寂下來,類似前幾年“寶萬之爭”的激進投資方式亦基本消失。
其二,萬能險本身亦在“蝶變”,其靈活功能而非短期理財功能正被充分挖掘。與以前規模至上的產品設計理念和5年期以下中短期產品主導市場不同,目前在售萬能險幾乎全是5年期以上,且不少是期繳年金類產品。萬能型賬戶的設計主要是為了發揮特有的投資和靈活領取等產品功能。今年1月至4月,以萬能險保費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大漲40.4%,遠高于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16.1%的同比增幅,其中不少就是萬能型年金保險產品,而單純短期理財型的萬能險非常少見。負債端資金特性的改變也會傳導至投資端,而進行更加穩健的投資。
實際上,由于保險資金具有穩健投資的基本訴求,絕大多數保險公司投資以穩健為主,主要投資資金用來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股權投資亦偏重財務投資。隨著保險轉向高質量發展、保險公司經營模式更加重質而非單純“規模之上”,相信險資不論是來源于萬能險,還是分紅險,或者傳統保險,其在資本市場的參與過程中都將發揮積極的正向作用。 (記者 鄧雄鷹 劉敬元)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