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正文

“夜經濟”的白與黑 “夜經濟”是城市活力的表征

2019-08-02 14:55:4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是霓虹燈下的人流如織,是“深夜書房”里的書香彌漫,是博物館夜場里的游人如織……在多種消費形態綜合推動下,“夜經濟”正成為城市形象新名片。不過,在夜間經濟成為提升城市活力、拉動經濟發展新引擎的同時,也應當注重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配備夜間公共交通,避免光污染、噪音污染侵害居民正當權益,還要避免城市“千夜一面”式發展等。

本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邀請專家、新華社記者從不同角度解讀“夜經濟”,希望能為您提供不同的觀察視角。

“夜經濟”是城市活力的表征

城市“夜經濟”,也叫夜間經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表征。

城市“夜經濟”是指在正常工作時間之后進行的經濟行為,以太陽落山至次日太陽升起為時間劃分界線,一般指從當日下午六點到次日清晨六點發生的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活動。

“夜經濟”的興起與社會分工的細化密切相關。從傳統的餐飲服務、便利店、電影到文化演出和夜間觀光等,都體現了社會分工的細化。

社會分工的細化也與城市工作節奏的加快密切相關。一方面,年輕人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承受著越來越強的工作強度,因而常常需要依賴于社會化的餐飲服務來解決用餐問題;另一方面,年輕人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技能,以適應日益緊張的工作節奏和激烈的競爭,在工作之余的夜晚,他們還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和培訓。

“夜經濟”的興起也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密切關系。當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時,就會有更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其具體表現是有更多的時間去休閑娛樂,享受精神食糧。近年來,圖書館、文化館、音樂廳、影劇院等文化場館正日益成為人們夜間活動的重要場所。

”夜經濟“的參與人群并不僅僅局限于本地人群,實際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群把旅游作為他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家庭也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越來越多的城市“夜經濟”順應了外來人群的需求,并借機宣傳城市文化,例如哈爾濱舉辦的冰雪節,在夜間更能夠充分體現冰雕藝術的細節。

近些年,學術研究領域也將“燈光指數”作為測量一個城市和地區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夜間活動必然會以燈光亮度的方式體現出來,從而被遠在太空之上的遙感衛星所拍攝到。通過校對整理,形成全球可比較的“燈光指數”,可以用來估算經濟活動、人口規模的社會經濟指標。

城市“夜經濟”一方面反映了人們有更多夜間活動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夜經濟促進消費和擴大就業的基本事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城市中就興起了夜市和早市。而近些年興起的“夜經濟”自然不僅僅是夜市的翻版,更是升級版,有了更多豐富的內涵和外延。20世紀90年代的夜市和早市一直延續至今,但它們并不是“夜經濟”的主體。

當前,“夜經濟”更多地體現了人們在社會交往、精神文化、學習與培訓方面的投入和付出。有需求自然也就有供給,在大城市中,由于市場的規模效應,供給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以餐飲為例,從大排檔到街邊小店再到商務會館,各種價格檔位,充分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夜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實際上是以良好的產業結構和完整的產業鏈為基礎的,這也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王智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錦官不夜城”如何煉成

夜里23點,成都玉林北街,馬丘比丘咖啡館里的“OPEN MIC之夜”還沒有散場。哈薩克族歌手剛放下手中的冬不拉,美國姑娘就和她的朋友們玩起了“藍草”。人們點燃杯中的B52,在火苗熄滅的那一刻一飲而盡,歡笑聲飄得很遠。

城市的那一頭,奎星樓街的網紅小店里依然擠滿了人。東大街上,一排隊就得等兩三個鐘頭的火鍋店里,依然香味四溢。

“老成都”眼里的成都夜間經濟,娛樂與美食是永恒的主題。隨著當前“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的深入,夜間經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制定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劃發展夜消費集聚區,開行14條夜間公交路線,推出地鐵、商場節假日延時服務……近年來,在成都市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成都“夜經濟”蓬勃發展。

在339連片街區,從頂級酒吧SPACE、全城最大的露天酒館貳麻,到德國進口國際卡丁車館、大型的博物館之夜,再到不計其數的“鬼飲食”,夜消費成了突出特點,晚間和白天的人流比達到8∶2。

如今,成都的夜間經濟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特發展路徑——不僅在各個區域都有點狀的商業分布,還能通過天府綠道等城市交通系統串街成片,展現豐富、生動的城市景象——或文藝,或古樸,或潮出天際。

煙火氣之上,文化和品位則是“夜經濟”發展的“軟實力”。當前,圍繞構建“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六大夜消費主題場景,成都正在形成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夜生活生態圈。

錦江穿城而過,船只帆檣如林,這座城市千年前就有過這樣的繁華。今年春節期間,隨著成都“夜游錦江”的推出,這一美景得以重現。光影斑駁,音樂回蕩,人們從碼頭登上古色古香的烏篷船,在水波光影中,看“錦江故事卷軸”串起都市休閑、東門集市、鬧市禪修、錦官古驛四大片區,一幅兼具老成都、蜀都味兒和國際范兒的生活美學地圖,徐徐展現。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如今,沿著錦江綠道夜跑,能聞見的花香,或許正與當年打動詩人陸游的一樣。

如果沿著這條路在深夜跑得更遠一點,便能從深夜寬巷子里的一面面窗扇、窄巷子里一座座庭院中,瞥見一點李劼人筆下的“少城”。

然而,斗轉星移,這里又是如此不同——三聯韜奮書店里,有人靜靜地翻書。文藝青年們“朝圣”的“白夜”酒吧中,詩歌與布魯斯在彌漫。

夜間經濟悄然升級,倒逼著城市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如何讓在城市綻放一夜后,天亮時還能“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考驗著治理者的能力。

在武侯區錦江河畔絲管路長約500米的街側,39家音樂酒吧比鄰而立,晚高峰人流量高達15000人次。針對絲管路酒吧街特殊的環境,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區公安分局不斷加大警力投放力度,擔當起通宵徹夜的“望江”之責,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夜間經濟是城市的另一張面孔。從北京到上海,再到成都,千門萬戶,各有不同。“九天開出一成都”,自然這里的魅力與別處不同,避免“千城一面”,考驗的是規劃、治理和選擇。需求多元、形式多元,讓夜間經濟既能“奔放”還能“婉約”,這需要全方位梳理、挖掘城市文化符號,營造獨特的消費場景,提供更佳的消費體驗。(記者吳光于)

他山之石:首爾“夜貓子夜市”

當華燈初上、夜幕降臨,上班族拖著疲憊身軀準備回家,“不夜城”首爾才剛剛開始散發它的夜晚魅力。人潮涌動的大街小巷,擠滿了絡繹不絕的匆匆人群。在夜生活豐富多彩的首爾,各色霓虹燈下的觥籌交錯、談笑風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韓國,人們已適應多元化的夜間消費和娛樂休閑,咖啡店、健身房的營業時間一般都持續到深夜,便利店基本都是24小時營業。可以說,“夜經濟”已成喚醒沉睡都市、激發經濟活力的新力量。

說到“夜經濟”,就不得不談到韓國獨特的夜生活文化。結束了一天甚至是一周的忙碌工作,韓國人喜歡三五成群地聚在餐廳吃飯小酌,推杯換盞,開懷暢談。然而,這也剛剛拉開首爾夜生活的序幕。對于在OECD(經合組織)國家中工作時長名列前茅的韓國人而言,夜生活不僅是朋友聚會、聯絡感情的方式,更是舒緩壓力的手段之一。精彩的夜生活成為點亮首爾不可缺的時尚元素。

在韓國,夜間聚會通常按照“次”來劃分,人們在結束了餐廳用餐的“一次”聚會后,接著會紛紛涌向酒吧,開啟夜生活的“二次”狂歡。如果興致未了,那么繼續轉場“三次”至KTV,直到通宵達旦,盡興而歸。這是韓國夜間消費的通行規律。而最熱鬧的去處,無異于充滿異域風情的梨泰院、通宵不打烊的東大門、年輕人為中心的宏大一帶以及燈紅酒綠、潮人遍布的時尚江南。

此外,為了豐富民眾的夜間生活,發揮夜間經濟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首爾市從2016年開始每年春夏之際在周末夜間六點至十一點舉行美食餐車和流動小販的市民消暑活動。這一活動被稱為“夜貓子夜市”,韓語直譯過來就是“鬼怪夜市”。這一夜市推行以來,不僅深受首爾市民喜愛,也得到很多外國友人的青睞,常常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這些為周末夜生活帶來一抹亮色的“夜貓子夜市”。在首爾東大門DDP廣場、清溪川、麻浦文化儲備基地、汝矣島和盤浦漢江公園等多個熱門地點同時開展,每年能吸引超過500萬人次的訪問,總銷售額逾117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044萬元)。在夜市不僅能品嘗到世界各國的風味美食,還能夠挑選和購買到手工制品。

在漢江公園和文化儲備基地的露天劇場,每周都會有樂隊帶來各國風格不同的表演,也會播放懷舊的露天電影,感受多彩的異國文化氣息。在漢江公園,人們一邊欣賞漢江的繽紛夜色和城市剪影,一邊還能在舒適的草坪上搭起帳篷與親朋好友暢敘至深夜。而在清溪川,燈火通明的“夜貓子夜市”更具韓國傳統特色,不僅能品嘗各色韓國小吃,還能體驗各色文化活動。“夜貓子夜市”因此被評選為2018年最受外國人歡迎的首爾市政策。

除了各大夜市成為拉動“夜經濟”的重要引擎,夜間的文化體驗活動也必不可少。每當酷夏來臨,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等首爾標志性景點就對外開放夜間游覽線路。寧靜夜色中,古色古香的宮闕樓閣在現代化的燈光映射下,散發出不同于白晝的獨特魅力,讓游客踏上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浪漫文化之旅。

為了確保夜間人們通行方便,首爾市還開通了多條深夜公交車線路,每隔40分鐘就有一輛,確保午夜零點到凌晨5點之間人們能搭乘到公交車。這也從側面為首爾經濟24小時的運轉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記者陸睿)

管理“夜經濟”,要防“燈下黑”

發展“夜經濟”,既可促進消費,也能滿足民眾對豐富多彩生活的現實需求。但是,“夜經濟”也可能帶來一些新問題,比如光污染、噪音污染等等。我們驀然發現,白天真的漸漸不懂夜的黑了——在很多地方、很多時候,夜晚真的沒有那么黑了,也沒那么靜了。

發展“夜經濟”,必須有一套科學、協調的環保規范措施。使用什么樣的燈、什么時候關燈,噪音分貝控制在什么范圍內、示范街和住宅區的距離……這些直接關乎居民健康權和休息權的細節,都必須有明確的標準以及翔實可行的規章制度落地。

2016年,西安市民曾投訴雁塔區一企業的霓虹燈廣告,從下午六點一直亮至次日早晨六點,將附近照得如同白晝。但投訴到城管局、環保局后,工作人員卻表示,目前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和限定光污染的程度和范圍,只能爭取運用協商的方式保全雙方利益。

屢屢出現的“協商解決”,暴露了在我國光污染治理上的捉襟見肘。和光污染類似的困境,還有噪音污染。2019年7月,生態環境部通報6月全國“12369”環保舉報辦理情況顯示,涉及噪音污染的舉報占41.3%。其中,反映建設施工噪音污染的舉報最多,占噪音舉報的49.3%;其次為反映工業噪音的舉報,占26.1%。

在前兩年的熱播劇《歡樂頌》中,有一位主角的人物設定是留學歸國精英,當隔壁鄰居家舉辦躁動派對時,她準確報出了現場的噪音分貝以及當地的相關法規,讓鄰居啞口無言。但在現實中,擁有如此敏感的維權意識和如此細致的環保知識的居民很少,而違規提前開工、延時開工的工地或裝修卻屢見不鮮。

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近年來也飽受經濟繁榮帶來的“夜污染”問題。在法國,光污染被納入侵害近鄰權益的范疇;在捷克,《保護黑夜環境法》被稱為世界上首部光污染防治法,它不僅從法律上明確了光污染的標準和規范,還規定公民和組織有義務采取措施防止光污染。而在瑞典,很多小區對噪音的敏感已經到了“晚上9點后不準使用吸塵器,晚上10時后不準使用洗衣機”的地步。

繁榮的“夜經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成熟、社會充滿活力的重要表現,但健康的夜生活、環保的“夜經濟”,也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習慣了不夜城的繁華,但也開始悄悄懷念那些可以看見星星、聽見蛐蛐叫的夜晚。

因此,在各地紛紛推出促進“夜經濟”的政策背景下,尤其需要對“夜經濟”容易產生的污染問題未雨綢繆。拓展一座城市的“夜經濟”,要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居民權益。(與歸)

歲歲花相似,城城“夜”不同

提起城市“夜經濟”,人們腦海里第一時間浮現的是盛夏消暑——三五好友相約,一起燒烤、擼串、喝啤酒。不容否認,從“吃”這個角度切入,找尋拉動“夜經濟”消費的突破口,確實是最簡單的發展思路。

不過,僅有夜宵的“夜經濟”,缺乏印刻著城市文化底蘊的“夜標識”,很容易讓公眾產生審美疲勞。不論夜晚行走于哪個城市,都有一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城相同”的觀感。在不少地方,都存在將發展“夜經濟”簡單與夜間餐飲行業畫等號的現象。

如今很多地方的“夜經濟”主打“夜宵”,可走進這些地方的“深夜食堂”,食客卻找不到期待中的地方風味,只有“千城一面”的冷飲、烤串,味道難以下咽,價格又不夠親民。這種“夜經濟”的發展思路,只能通過宰外地游客一刀,賺一時的快錢,缺乏長期發展的持久動力。

多年前,曾有一首街頭巷尾傳唱的流行歌曲,叫“白天不懂夜的黑”。城市在探索“夜經濟”發展思路的時候,想要讓公眾避免夜生活“乏味”的觀感,尤其需要立足城市特色,不能閉著眼睛“摸黑”、閉門造車。

在這方面,國內不少城市都已經探索出相對成熟、各具特色的“夜經濟”模式。例如,西安主推“夜游西安”,力爭將“大唐文化”打造成古都旅游名片;武漢推出“長江燈光秀”帶火兩江夜游;福州三坊七巷、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都打造了夜間旅游“金字招牌”;北京故宮近600年來首次開“夜場”,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暑期開放時間延長到夜間等;上海打造“具有國際消費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推出體現國際大都市美食文化水準、展示城市民俗風情、滿足多元消費需求的“地標型夜市”等。

歸納總結這些成功案例,會發現具備城市文化品牌加持,找到城市文化內涵,代表城市獨有個性的“夜經濟”,才是讓城市“夜經濟”“夜不眠”的動力引擎。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早在千年前,“燈如晝”的不夜城,就已經投射出了古代都市的繁華。

在文人的筆下,特定節日里,古代的“夜都城”看上去流光溢彩,綻放風情。如南宋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就,“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唐代李商隱描繪元宵夜觀燈,“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時代發展到當下,城市“夜經濟”發展,應突破原有窠臼,打造城市“夜IP”,成為人們感知地方文化韻味、體驗“夜生活”的重要渠道。(記者劉晶瑤)

■留聲機

@啃摞:夜間燈火最明亮的地方,往往是人氣最旺盛的區域。(人民日報客戶端網友留言)

@東方網評論:“夜經濟”蓬勃發展,說明城市的夜晚沒有睡去,仍在歡樂地運行。這就要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在夜間也要繼續運行。為此,城市管理非但不能削弱,反倒要不斷加強。上海借鑒海外一些城市的經驗,在國內首先設立“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的做法就很好,促進了城市管理升級。(新浪微博)

@沐清風:夜間市場扮靚城市,繁榮商業,拉動經濟。應精細管理營業平臺,方便市民夜間消費。(“人民日報”公號網友留言)

@微博蘭州:盛夏的蘭州,瓜果飄香,處處洋溢著幾分時尚迷人的氣質,彰顯著黃河之都的味道。尤其在被稱為“蘭州外灘”的百里黃河風情線上,處處繁星點點,風情萬種,一派繁華盛景。在此過程中,商家們更是挑燈夜戰,分外忙碌,以圖賺個盆滿缽盈,將精致蘭州“夜經濟”的韻味體現得淋漓盡致。(新浪微博)

@中國經濟網:據口碑數據,在全國夜間消費最活躍的10個城市中,南方城市占9席,北方城市僅北京上榜。隨著夜宵外賣等需求大增,餓了么外賣騎手隊伍日漸壯大,許多三四線城市夜間活躍騎手人數同比增長60%。22點到23點,大理、重慶、杭州的很多騎手仍在接單;23點到24點,貴陽、武漢和廣州的半數騎手仍在城市穿行;過了0點,深圳、廈門和佛山超過三分之一的騎手仍在活躍送單。(新浪微博)

@sunshine1979:“夜經濟”一詞,正作為新消費增長點頻頻出現。“夜經濟”不僅能豐富夜間消費的渠道,也體現著新經濟下城市的奮斗與激情。(新浪微博網友留言)

@大慶廣播:從原本夜晚鮮有人出門,到如今泡吧、看電影、宵夜、聽音樂劇……在發展的大慶,“夜間經濟”開始不斷地釋放潛能,在拉動消費、提供就業的同時,還提高了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夜經濟”點亮大慶新“夜”態。(新浪微博)

@清風徐來:“夜生活”能豐富群眾的夜生活,但也要有時、有度、有范圍。有些地方,到了半夜還車水馬龍,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休息。為了襯托效果,增添城市美感,建筑燈光是可以有的,但是一定要雅致,要符合城市的建筑風格和人文底蘊,不能追求過分的跳動和閃爍,造成光源刺激。盲目給建筑安裝照明景觀、給街道安裝霓虹燈等,不僅造成光污染,還有安全隱患。(“青藍文旅”公號網友留言)

@多云轉晴:不是說熬夜不好嗎?深夜還出來吃夜宵,容易長胖啊。(人民日報客戶端網友留言)

@新華社網友:在發展“夜經濟”的時候,也要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加強監督。 (新華社客戶端網友留言)

@人民Q462e:讓人氣聚起來,讓夜間經濟火起來,讓城市夜晚亮起來。 (人民日報客戶端網友留言)

(本期策劃:劉晶瑤)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