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露專業人才短板 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公共衛生學科小眾變熱門
2020-03-06 10:03:2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
新冠肺炎疫情將公共衛生事業再度帶入了大眾視野。
微信搜索指數顯示,1月19日開始,“公共衛生”的搜索指數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到1月25日,其搜索指數增長了約50倍。
今年的碩士研究生擴招,一直以來并不熱門的公共衛生專業,也被納入了四大重點擴招方向之一。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2月28日宣布,18.9萬碩士研究生的計劃增量,將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在諸多專業人士看來,此次疫情確實暴露出公共衛生人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應急管理方面。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一篇《疫情之后,中國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的文章中提出,要盡快解決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不足的問題,最長遠有效的方法就是辦教育。
就在不久前,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陳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臨床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都有專業博士學位的授權點,只有公共衛生沒有專業博士(與學術博士相對應)。我們幾個學校已經申請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批下來。這一點也體現了教育、行政各方面的不重視。”
碩士研究生擴招,或許只是教育方面開始重視的開端。但如何使公共衛生不再只是一個“小眾”專業,不只需要教育界的努力。
醫學門類下的“小眾”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在醫學這個學科門類之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屬于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包括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衛生毒理學以及軍事預防醫學等。
按照學科定義,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不以臨床診治及相關研究為主要目的,而以研究及實施與人群健康相關、疾病預防相關的一切內容為主要對象,從而提升人或人群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發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素。
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34所,32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有54所參評,評估結果為A+的是南京醫科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取得A-結果的為北京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
相比之下,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52所,48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86所參評,獲得A-及以上評估結果的共有10所。
在學生群體當中,與臨床醫學相比,公共衛生也更像是個“小眾”專業。
武漢大學一位預防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回憶,高考后被調劑到這個專業,對預防醫學完全沒有概念,當時班里不少人討論的話題都是關于轉專業或者怎樣修個雙學位。
一所985高校公共衛生學院的在讀碩士研究生林瀟(化名)則表示,他倒是自己主動填的志愿,但從身邊的情況來看,調劑過來的同學的確占了不小的比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想報臨床醫學專業不成而被調劑。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教授郝元濤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第一志愿報考預防醫學專業的同學,就算在優秀的公共衛生學院里,所占比例大概也就不超過30%-40%,有不少都是通過調劑過來的。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公共衛生機構的行業地位不高;二是大家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楚。
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全社會層面的重視不夠以及認知不清,對于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們而言,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就業出路。
一般而言,疾控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一環,但從就業情況來看,一些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更傾向于去醫院或者醫療企業工作,而非疾控中心。
郝元濤說,“相比醫院來說,疾控的待遇較差,而醫院的待遇好很多。這都值得我們深思,而且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將來大樓有了、機制建立起來了,但是沒有一支優秀的疾控人才隊伍,還是很難做好這件事情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了《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當年,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數為1230萬,醫生占737.5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僅占18.8萬,這其中,衛生技術人員為14萬人。
并且,相比于非典爆發的2003年,疾控中心的人員數量出現下降。《2003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顯示,當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衛生人員20.8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5.9萬人。
此外,在其他各類醫療衛生人員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下,從2014年到2018年,我國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從0.64降低到了0.63。
上海交通大學一位從事醫院管理研究的學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通過碩士擴招來增加公共衛生人才供給,這解決的并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如果這一批學生畢業時,仍然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又可能造成進一步的人才流失。
即便是走上工作崗位后,同樣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2019年6月,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的一場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因為長期積累的各種問題,以及受近期政策性原因導致收入進一步下降的影響,疾控系統人心浮動、人才加速外流。近三年來,僅國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干計有百人之多,有些地方疾控機構人才流失可能更嚴重。
疫情帶來的契機
疫情正在成為改變的契機。在某應屆生招聘網站上,記者看到今年2月以來,多地發布了疾控系統的招聘啟事,大多都提及“為滿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緊急需要”。
受疫情的影響,至少短期內,公共衛生的大眾關注度以及人才需求在大量增加,加上此次碩士研究生擴招將公共衛生專業納為其中一個重點方向,雙重契機之下,這個曾經的小眾專業是否會變得熱門?
林瀟向記者表示,最近一個多月,公共衛生這個詞在輿論場中的存在感明顯增強,官方也在強調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碩士研究生擴招,對于公共衛生專業學生人數的增加會有利好,但從長期來看,一定還是基于從業人員的工作價值感以及工作待遇提升,才可能使專業的境遇獲得真正改善。
事實上,無論是經濟學者,或是醫學界人士,不少人都在呼吁國家增加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尤其是加強一線公共衛生防疫隊伍建設。而大學承擔著培養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重任,公共衛生教育又有哪些可完善空間?
黃奇帆在前述文章中建議,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建設一所國家重點的公共衛生與防疫大學,比如叫做“中國公共衛生大學”,教學與科研并重,為國家培養高端的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同時集中力量建立公共衛生與防疫的研究體系、實驗室體系,匯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承擔中國乃至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3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刊》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了一篇《我國公共衛生卓越人才培養的“痛點”思考與展望》論文,其中也提出建議,要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投入建設,應統籌安排國家和社會資源,加大公共衛生整合型的軟硬件投入,包括基建、設備、師資等;并且,制定公共衛生相關專業的招生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和更大規模的優秀生源。
關鍵詞: 畢業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