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它”還需防掉坑,主播光環能讓直播電商紅火多久?井噴式的直播帶貨還存在哪些問題?
2020-04-03 10:17:03 來源:新華網
“老羅居然直播賣小米手機了!” 4月1日晚的抖音直播間,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進行直播首秀,引發數千萬人圍觀,交易額超1.1億元。
火熱的直播電商背后,究竟是粉絲為情懷和主播光環買單,還是直播間內滔滔不絕的產品推介令人心動?井噴式的直播帶貨還存在哪些問題?
跨界直播引關注 各類商品登上直播臺
對于羅永浩跨界搞直播,多數圍觀網民是抱著好奇進來的,對于是否要下單購買,則另有所思。廣州大學生李姍姍說,類似寫字筆、雪糕、酸奶這類產品,自己日常也能用到,“但是對價格較高且新推出的電子產品,就憑主播的幾分鐘推薦,還是下不去手。”
直播結束后網民評價褒貶不一。然而,不管是認為主播“啰唆、口誤多”,還是“很努力很勵志”,流量涌入、打賞倍增以及過億的交易額,讓直播平臺賺足了眼球。
近期,全國多地多領域都在嘗試直播賣貨。從縣長推薦特色農產品,到火鍋店進駐直播間,各個領域都掀起了一波“直播潮”。
記者了解到,目前直播帶貨平臺主要分為短視頻平臺和電商平臺兩類,前者有流量、海量主播等優勢,后者有供應鏈、品牌商資源等優勢。從實際情況看,兩類平臺在相互借鑒、相互融合。
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已經達4338億元,預計2020年行業總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廣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林國強認為,在疫情期間,電商直播帶貨的模式對暢通企業銷售渠道、提振企業貿易信心等確有意義。
跨界直播頻頻上演 “秒搶”同時謹防掉坑
疫情防控期間,多產業“云復工”、消費者“云購物”熱情高漲,為全行業的商業模式轉變帶來了新“玩法”:
——縣長帶貨農產品,“跨界”直播緩解農產品滯銷。疫情期間,我國最大菠蘿生產區廣東徐聞的菠蘿在春節期間出現滯銷,徐聞縣縣長、鎮長在多個網絡平臺直播,5萬斤菠蘿2小時內被搶購一空;湖南安化的黑茶、陜西寧強的食用菌、山東淄博的蘋果也在進入直播間后被“秒搶”。
——消費者“轉戰”線上,購物商城開啟“云逛街”。全國知名服裝批發市場廣州十三行商圈,主播“新小晴”第一次直播的單日銷售額122萬元,是平時銷量的10倍。淘寶數據顯示,2月以來,廣州超100個專業市場涉足直播,淘寶直播商戶激增四倍。
——萬物皆可“云”,“吃播”“玩播”紛紛上馬。市民“吃穿住用”的各個方面都出現在直播中,有旅行社開直播,帶著粉絲云游博物館;房地產行業也加入了直播銷售大軍,在直播間里帶網友看房……
然而,直播帶貨在爆發式增長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消費問題。廣東省消委會投訴數據顯示,“直播帶貨”在消費領域存在的問題多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質量貨不對板,二是發生糾紛時消費者追責難,三是交易過程中缺少第三方監管。
中消協發布的報告顯示,有37.3%的受訪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消費者對直播購物各個環節的滿意度都未達到80分(滿分為100分),對于虛假宣傳和商品來源的擔心情況相對突出。
“明明直播中主播手上拿的蘋果是紅通通的,為什么我收到的卻是青的?”在直播平臺上購買蘋果的南寧消費者劉女士很無奈,“看來還是不能主播一說‘買它’就忍不住‘剁手’。”
“剁手”需多思 勿讓主播光環遮蔽視線
“對一些消費者而言,購買不是因為產品本身,多是消費者對主播的認可與支持。”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歐衛安認為,消費者容易被主播吸引,通過主播的言語描述和現場互動,進而對產品進行“強聯想”。
“一些高流量直播的‘翻車’經歷也給主播們敲了警鐘。”歐衛安建議,平臺應通過信用評價等方式進行管理和約束,加強網絡主播的職業素養和規范意識,主播也應珍惜消費者口碑。
“主播直播時口頭承諾了贈品,但是最后發貨的時候又沒有,想維權的時候連直播鏈接都沒了。”湖南消費者張悅對直播購物經歷不太滿意,沒想到這個購物方式“連一點影子都沒留”。北京市浩偉律師事務所律師許飛提醒,消費者參與直播帶貨,要注意留存截屏、錄音、錄像等相關憑證。
而對于直播中存在的虛假宣傳消費糾紛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直播推薦商品的本質還是屬于廣告性質,“電子商務法已經明確了平臺責任,平臺應進一步規范管理入駐商家和主播,網信和市場監管部門等也要加大監管力度。”
劉俊海建議,監管部門要對直播平臺進行監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監管覆蓋,引導直播電商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此外,多位專家提醒,直播帶貨的關鍵功夫是在互聯網之外、在線下,而不只是直播帶貨的短短幾個小時,對品牌方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練好“內功”,用實實在在的產品打開市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