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熱速食食品走紅 業內呼吁盡快完善安全標準
2020-08-26 14:30:04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網
在快節奏生活下,有一個群體隨處可見,他們孤身一人離開家鄉,前往更遠的大城市打拼,因而習慣了一個人吃飯、購物和裝置房間。在較長的獨居生活中,“為自己花錢”成為了最日常的一件事情。
隨著獨居群體的規模加速擴大,泛指一個人獨立消費行為的“一人經濟”,正對商業和經濟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在這個萬億級的市場體量中,吃穿住行玩,使得每個相關行業都蘊含著大量的機會。
尤其在快節奏生活和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利用直播、短視頻進行矩陣式種草分享的“自熱”方便速食行業獲得極大的流量曝光。針對單個消費者的餐飲業態相繼涌現,為餐飲速食食品行業拓寬了賽道的同時,也在引領一輪新的變革。
“一人經濟”帶動“一人食”興起
不用呼朋喚友湊局,免去排隊之苦,幾分鐘之內就能在家吃一盒用料豐富的速食食品,也足以慰藉一天的辛勞。酸辣粉、螺螄粉、紅油面皮、自熱火鍋、無煙燒烤等新興品類的誕生,逐漸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心頭好。
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隨著“一人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商家們精準地洞悉到這個群體的消費偏好,不斷豐富著“一人經濟”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導致速食食品的品類迅速擴充。
據海底撈財報顯示,海底撈自熱產品2017年年中上市,2018年自熱食品系列營收4.49億元,銷售同比增長高達631.2%。2019年上半年,海底撈品牌自熱產品銷售額達3.41億元,全年銷售或達7億元。而在線上,海底撈的自熱火鍋交易規模已與火鍋底料相當。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餐飲行業的堂食生意備受打擊。但對方便速食行業而言,卻迎來意外之春,一些較新的子品類得以在短期內完成市場培育,不僅銷量井噴,大額融資也密集落地。
其中,“自熱火鍋”已經成為速食行業的重要細分領域。今年5月,3家自熱火鍋的新興企業獲得融資。資本追捧的背后,是自熱速食這一品類不斷征服消費市場的“鐵蹄”。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8年,自熱火鍋市場規模由2.3億元增至44.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50.7%。2018年“雙十一”當天,自熱小火鍋實現了爆發式增長,賣出了453萬份,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長2.7倍。2019年的雙十一,僅兩分鐘,某品牌小火鍋的成交額就突破了百萬元。
及至今年,受疫情影響,僅1月20日-2月2日,“自熱火鍋”幾家頭部企業的訂單增長量均在30%—400%之間,3月份銷售額的增長幅度也都達到數千萬級。曾有投資機構表示,從行業空間看,“自熱火鍋”在悲觀、中性、樂觀情況下市場規模分別為120億、300億和600億元。
自熱火鍋于2015年出現,并在2017年迅速走紅。不僅受到廣大上班族的熱捧,其出色的業績增速和預期規模,也贏得業界的關注,吸引眾多企業加碼注資布局。如今,這一細分賽道已有超過300個自熱火鍋品牌陸續涉足。記者梳理發現,比較典型的自熱火鍋品牌有三類:一類是傳統的火鍋巨頭,憑借原有的品牌推出自熱火鍋產品,以拓展新的消費場景;另一類是休閑零食制造商企業,依托已有生產線進行橫向的品類擴展;還有一類則以自熱食品起家,主打速食品類的新興品牌。
便捷“一人食”的興起和火爆,得益于數以億計的獨居人群。他們懷著當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在食物上好好取悅自己的觀念,帶動著一個個新穎又大規模的經濟現象。
消費新觀念引領速食行業新走向
打開各大電商平臺,適合單身群體使用的家電種類琳瑯滿目。由此可見,單身群體消費的不是“孤獨”,而是更為精致的生活。對于新購物、新消費理念的高接受度,他們追求的是更加便捷、效率的生活。這股消費力量也開始影響著新消費市場的走向。
進而翻看目前市場上主流的自熱火鍋品牌,其定價受重量和食材影響較大,主流價格區間在20-30元,大品牌的葷菜系列多在35元以上,遠高于外賣的平均水平。從上班一族的場景來看,是作為外賣之余的嘗鮮新選擇。
《2019生活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中國25-34歲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比16.6%,95后數量高達2.5億。作為新一代的消費者,他們是現階段國內貢獻消費的主力人群。
行業分析師李姝鈺指出,從家庭環境上來看,85后-95后人群屬于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獨生子女,父母基本為60-70年代出生人口,目前基本處在在職狀態,使得年輕人對于贍養老人的壓力比較小。尤其作為年輕的單身群體,在消費過程中多以自我為核心,消費動機基本都以自我需求為導向。因擅長使用各類線上工具,對自然消費也更為挑剔,可以說25-35年齡段人群在購物方式、渠道、理念上都發生著根本性變革,這個群體的用戶更愿意為便利買單,而不再是單純為了便宜。
從“方便面配火腿腸”到自熱小火鍋、螺螄粉、自熱米飯等,近幾年方便速食升級迅速,新產品層出不窮。而食材豐富、現煮現吃的自熱小火鍋備受追捧也就不難理解,這背后不僅僅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轉變,更是全行業消費升級的積極體現。
因而,李姝鈺認為,隨著自熱火鍋為代表的速食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頭部品牌如何頂住其他品牌的沖擊,如何保住自己的優勢地位,新興品牌如何利用當下流行趨勢挺進前列,漸漸成為整個產業應該思考的問題。
業內呼吁盡快完善安全標準
利用直播、短視頻進行矩陣式分享,使得便利、個性化的自熱方便類產品以獨特的切入視角,而備受消費者青睞。但行業呈井噴式發展的背后,最大的挑戰是安全問題。
自熱食品走紅以來,引圍繞其安全性的討論便不曾斷絕,尤其是包裝與發熱技術的組合下,包裝材料與品質制約著產品的安全性。據某自熱速食品牌從業者李先生介紹,自熱食品的加熱原理是利用發熱包內的物質與水接觸,釋放出熱量,上層食材鍋內的食物吸收熱量后溫度升高。
特殊的加熱手段,使操作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自熱食品的外包裝上大多標明了相關的警示信息以及操作說明,如“小心蒸汽燙傷”“請勿讓兒童獨立操作”“只加冷水”“當手部弄濕時,請不要接觸到發熱包”“免陽光直射”“如需空運,請采用行李托運”等相關警示信息。
事實上,早在2019年3月12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自熱方便火鍋產品測試情況的通報》顯示:自熱方便火鍋產品的發熱包具有遇水釋放易燃氣體的危險性,該產品在運輸中也屬于危險貨物。就標準而言,上海市消保委指出,關于該類產品本身及其內含發熱包的安全管理問題,我國尚未出臺相關國家及行業標準予以規范,消費者在選擇該類產品時應該注意其使用安全與禁忌。
李姝鈺指出,自熱食品缺乏統一的安全標準,是行業發展的一大短板。沒有標準,就意味著準入門檻較低。一旦發熱包發生破損,可能會噴出高溫液體,而通氣孔堵塞,甚至可能引發爆炸。加之,一些廠家為了降低成本,擅自采用價格低廉但反應過程不穩定的發熱劑,進一步加劇安全隱患。李姝鈺還提醒廣大消費者,使用后的發熱包應避免與水再次接觸,并且若將相當量的熟石灰扔到環境中,會對丟棄場所產生很大影響,應按有害垃圾分類處置。
“自熱”速食行業在疫情的推動下得到了高速發展,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紅利。
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隨著宅經濟、懶人經濟等逐步深化,自熱產品有一定的市場,但在國標還沒出臺之前,市場規模以及增速都將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需盡快制定自熱火鍋規范、統一的標準,讓標準短板先長起來,才能迎來更廣闊的市場。
本報記者 劉波報道
關鍵詞: 自熱食品的標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