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正文

“得蘋果訂單者得天下”時代正遠去 蘋果產業鏈公司求變

2020-09-08 15:43:29 來源:時代周報

蘋果公司的供應商們,最近實在有點煩。9月7日,歐菲光(002456.SZ)收盤每股15.66元,跌3.99%。9月1日,有媒體報道,歐菲光被剔除蘋果供應鏈名單,并失去了全部的iPad觸控業務。當天歐菲光一度跌停。盡管歐菲光對傳言予以澄清,但在8月28日至9月7日一周,歐菲光股價已跌去17.19%。

9月4日,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盡管觸控業務不是歐菲光的主要產能輸出,且蘋果業務占比不高,但從這次二級市場反應強烈就足見蘋果供應鏈的影響之大,稍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帶來巨大損失。

“一旦觸控業務確實‘被拋棄’,那么,歐菲光在蘋果供應鏈體系中核心的光學訂單存在多大風險?其他國內代工廠商又會不會遭遇類似事情?”孫燕飚表示。

8月19日,蘋果市值突破兩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從2010年iPhone4橫空出世、引爆市場至今,被譽為A股蘋果產業鏈的“黃金十年”。

十年間,蘋果產業鏈概念股成為A股科技領域最受矚目的投資主題,孕育了產業鏈上一批業績亮眼、市值飛漲的明星公司。

在其背后,卻是業績高度集中以及不確定性的風險與擔憂。

今年8月初,由于美國政府宣布實施禁令,蘋果應用市場被傳可能會下架微信。

隨后,蘋果概念股集體受挫。8月10日,安利股份(300218.SZ)等跌停,領益智造(002600.SZ)、藍思科技(300433.SZ)、歌爾股份(002241.SZ)等也應聲大跌。

近日,多位行業內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按照業內的做法,產品供應鏈會逐漸穩定,除非發生較大的變化。但未來,蘋果產業鏈是否會進行調整?這或許是蘋果CEO庫克都難以確定的事情。

萊寶高科往事

在萊寶高科(002106.SZ)的股吧中,至今仍有人懷念它的“高光時刻”。

近日,消費電子行業投資人李正(化名)與時代周報記者談起歐菲光一事時,不由地聯想到昔日蘋果概念“牛股”萊寶高科跌宕起伏的往事。

萊寶高科當時是觸摸屏龍頭,因供貨給臺企宸鴻集團而切入蘋果產業鏈,來自宸鴻集團的訂單一度占其總銷量的52%。

從2008年10月起,萊寶高科股價一路飆漲,兩年間最高漲了13倍。

但好景不長,隨著宸鴻集團開始向上游觸控屏業務拓展,萊寶高科失去了抱蘋果“大腿”的機會。從2012年開始,連續幾年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造成股價大跌、機構股東四散而逃。

近期,因向華為筆記本產品供貨,萊寶高科再度受到關注和追捧,并且被冠上“華為概念股”之名,上市公司則一再提醒投資者“謹慎看待”。

如今,萊寶高科董秘王興村提起手機業務時,仍難掩失望和冷淡。

“我們不會再涉及手機這塊業務,2011年就退出了全球市場。產品、價格同質化嚴重,競爭太激烈。”9月4日,王興村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王興村表示,當年退出手機業務最主要是不僅因為競爭大、毛利低,而是手機行業需求波動非常大,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這個月可能就要1500萬(件貨),下個月就降到500萬(件貨),人力成本太高,廠商賺不到錢。”王興村說道。

李正則認為,核心技術不足、行業壁壘低、對單一客戶過度依賴,是眾多蘋果供應商的共性和通病。

今年4月,自動化設備生廠商博眾精工闖關科創板被否。

其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今,其主要客戶均是蘋果以及蘋果上下游公司,隨著蘋果訂單下降,博眾精工的業績也出現了暴跌。

2020年第一季度,其凈利潤從2019年的2.8億元變成了虧損1.2億元,而來源于蘋果的營收更是從9億元下降到0.2億元。

而近期申請科創板上市的燕麥科技、藍特光電也高度依賴蘋果訂單。

李正認為,手機市場的飽和,周期性波動較大,長遠來看,這類對單一客戶依賴程度過大的供應商業績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利潤空間被壓縮

在供應鏈龍頭企業中,歌爾股份、藍思科技、德賽電池(000049.SZ)、立訊精密(002475.SZ)等上市公司均存在客戶集中度較高的情況。

據2019年年報,上述幾家公司的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均超過了40%,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在7成左右。多位市場人士認為,其第一大客戶大概率就是蘋果。

上述公司也在公告中指出,盡管與主要客戶存在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但如果主要客戶經營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或受內外部因素影響,將帶來訂單波動和經營風險。

近日,某蘋果主要供應商一位高管與時代周報記者交流時指出,第一大客戶40%左右的銷售占比“把控得剛剛好”,原因是看好雙方的合作關系以及蘋果的增長空間。

“能長期跟這樣的世界頂級客戶合作,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促進和提升。”該人士表示。

據外媒報道,由于2019年以來美國多次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關稅。蘋果已經要求供應商評估將15%―30%產能移出中國、轉至東南亞對成本造成的影響。

9月7日,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師蕭閔中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蘋果部分產業鏈轉向東南亞、南亞建立相關供應鏈已是必然趨勢,但中國占蘋果營收比重較高,且中國供應商已擁有強大的產業聚落,基礎建設較東南亞、南亞更為完備,預計今后幾年蘋果的主要產能仍以中國為主。

更難以忽視的問題是,擁有強大議價能力的蘋果將利潤留在自家后院,供應商和代工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蘋果吃肉,代工廠喝湯”的說法一直盛行。

時代周報記者查閱蘋果供應鏈主要的18家上市公司年報發現,2013年以來,幾乎所有企業的凈利率都呈下降趨勢,截至2019年,凈利率普遍在2%―5%之間。

9月7日,供應鏈管理專家劉寶紅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內地蘋果供應鏈企業普遍缺乏技術積累,價值量較低,因此很容易被新的供應商以更低的成本價格優勢搶走訂單。反觀有些供應商企業,連續4年凈利潤率保持在40%以上。

李正認為,蘋果可能更傾向于把低附加值的供應鏈環節轉移,這也使得中小供應商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2019年,華彩印刷、上海實業控股(00363.HK)、恒銘達(002947.SZ)等多家國內企業被移除蘋果供應商名單。

“蘋果對供應商技術迭代能力和生產工藝要求非常高,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被淘汰。強者恒強,只有力爭上游、坐穩頭部才能生存下來。”上述高管表示。

未雨綢繆

即便是上述幾家與蘋果具有深度綁定關系的公司,也在努力做長遠布局,增加未來競爭博弈的籌碼。

近年,中國蘋果供應鏈企業在資本上的動作明顯增多。一方面是加速在海外增資擴廠 ,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投資并購進行上下游垂直整合。

過去兩年,深天馬、歐菲光、領益智造等供應鏈企業都在積極布局印度市場。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立訊精密等企業則在越南建立了自己的工廠 。

2019年,意在國際化戰略的領益智造斥資6.8億元收購蘋果充電器供應商賽爾康。盡管陷入虧損,但賽爾康已經布局的全球制造基地涵蓋了巴西、印度和中國。

領益智造此舉被業界認為是“一箭雙雕”,不僅完善了上市公司在產業鏈的戰略布局,也進一步補強了公司的國際版圖和布局。

今年8月18日,藍思科技宣布以現金99億元收購可成科技旗下兩家子公司—可勝科技(泰州)、可利科技(泰州)各100%的股權。

可成科技為iPhone金屬外殼供應商,與藍思科技剛好為上下游業務關系。關于其收購的目的,業內人士認為藍思科技意在蘋果的iPhone代工業務。

近日,藍思科技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通過本次交易,將實現縱向整合及全制程的產業升級,為公司進一步向下游供應鏈進行業務拓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除了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從而在蘋果核心供應鏈當中站穩腳跟,蘋果供應鏈巨頭們還在尋找消費電子以外的新增長點。

“無論是產品創新層面還是市場層面,華為、小米、vivo、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已不再像原來那樣將蘋果看作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孫燕飚則表示,蘋果在中國的局面實際已經發生改變。

在他看來,蘋果供應鏈也不再是所有國內供應商最優的選擇,不少原來以蘋果為主的廠商已開始進入到汽車電子、智能家居等具有更廣闊潛力的領域。

據摩根斯坦利研究中心預測,到2040年,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讓汽車自行駕駛的硬件和軟件)每年將超過1700億美元,這為整個自動出行生態系統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消費電子產業鏈廠商向汽車電子的挪移布局也已開始。蘋果產業鏈上的內地廠商,如藍思科技、長盈精密、歐菲光等廠商,紛紛將觸手伸向汽車電子領域。

多位接受采訪的廠商人士認為,“得蘋果訂單者得天下”的時代正在遠去,在多變的形勢下,如何規避風險、未雨綢繆,提高技術價值量以及核心競爭力,是對中國企業的一次重大考驗。

關鍵詞: 蘋果產業鏈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