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正文

18個國家級科研成果項目齊聚廣州 吸引逾30.9萬人次關注

2020-11-21 13:00: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基于3DLIF技術的大范圍水體三維標量場測量儀器、多模態集成傳感器系統的研發及其應用、高分辨超聲顯微鏡研制推廣應用等18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近日齊聚在廣州舉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廣州分會場)。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介紹,該活動通過科技成果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吸引全國高端創新資源和優秀成果落戶廣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撐。

據了解,該活動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主辦,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形式舉行,吸引了逾30.9萬人次關注。

活動現場聚集了18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其中12個優秀成果依次進行項目路演,詳細介紹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其各自團隊所取得的優秀科研成果。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副院長楊進介紹了他們團隊研發的海洋深水淺層鉆井關鍵技術。他們團隊具有鉆井參數與時間協同的深水淺層鉆井設計技術、深水淺層安全高效鉆井作業控制技術、高承載高效率深水淺層鉆井關鍵裝備等,關鍵裝備還取得中國船級社、法國船級社認證。

“這項技術包含超敏感光纖倏逝場傳感器、超敏感光纖傳感器-單分子檢測、多通道、便攜式光纖POCT設備,著力發展更靈敏的生物傳感技術,可以將診斷窗口提前,提早進行干預。”暨南大學教授關柏鷗帶來了他們團隊研發的成果--高靈敏度、多通道、便攜式光纖即時檢測技術。

中山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羅海彬向觀眾帶來了他們團隊研發的成果--新冠肺炎應急藥物-雙嘧達莫。據他介紹,新冠肺炎應急藥物-雙嘧達莫可改善重型患者凝血功能,臨床驗證2天治療穩定吸收期,7天治療明顯好轉。

此外,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總經理王博團隊研發的成果--電活性口腔種植修復膜;湖北大學副教授譚磊團隊研發的成果--新型光控抗菌材料;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于雙銘團隊研發的成果--人工智能視覺系統芯片等也令觀眾眼界大開。

路演環節結束后,還在活動現場進行了成果對接,參會的政府工作人員、科研團隊、高新企業、投資機構、技術轉移機構、風評機構、重大平臺、孵化器、銀行進行互動交流,就路演及參會的18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的詳細情況進行面對面交流,增進了解。

關鍵詞: 國家級科研成果項目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