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最新出爐的數據給出答案
2021-01-08 17:35:56 來源:文匯報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幾何?新年伊始,一組最新出爐的數據,給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餐館數排名第二;年接待游客數量排名全球第一,旅游業總收入全球第三;擁有的影院銀幕數在2012年到2019年間增長迅速,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昨天,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公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多維度數據表明,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表現搶眼,未來更加可期。
上海的基礎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已名列前茅
此次參加排名的50個全球文化大都市,包括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等知名城市??傮w排名上,北京、上海都進入前十名。
“如果以基礎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來衡量,上海在過去幾年中發展迅速,各項指標在全球國際文化大都市中名列前茅,在一些細分指標上已排在首位。”上述課題組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徐劍說到這里,一臉自豪。
以公共文化供給一級指標中的影院銀幕數來看,上海位列全球第一,北京緊隨其后。徐劍介紹,中國影院銀幕數近年呈穩步增長態勢,2012年中國影院銀幕數為13118張,到2018年時突破6萬張,2019年接近7萬張。“看電影已成為中國人民最重要的文化活動,相信隨著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電影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巔峰。”
在市場消費性指標上,上海的表現明顯提升,尤其是咖啡館和茶館總數已位居世界第一,餐館總數居世界第二,形成了獨特的海納百川的美食文化。
從文化經濟發展層面看,上海的年度游客人數排名全球第一。統計顯示,2019年上海接待國際旅游入境者897.23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3.6億人次,其中外省市來滬旅游者為1.7億人次;2019年上海市國內旅游收入4789.3億元人民幣。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豐富,國際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公共服務精細,城市智慧化水平日益提升,這些都被認為是上海持續吸引國內外游客來滬的重要原因。
步入數字化、移動化時代,文化基建也高度互聯網化。北京和上海目前擁有在國際上較為先進的無線網絡基礎設施,無線網絡覆蓋、移動媒體普及率等指標都居于前列。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國已累計建成了超過71萬座5G基站。而據三大通信運營商整體規劃,在2021年全國將建成超過130萬座5G基站,成為全球5G網絡商用規模最大的國家。
人均預期壽命,同樣體現人民對城市未來的人文生態想象,反映一個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實力。報告顯示,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攀升,從2013年的82.38歲提高到2019年的83.66歲,其中女性更是達到86.14歲——在人均預期壽命這個維度上,上海也已達到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領先水平。
45公里黃浦江兩岸,有望成為又一個“超級文化地標”
縱觀頂級全球文化城市,無一例外,都有屬于自己的超級文化地標。這是因為,文化地標不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間載體,同時還是全球民眾對城市的認知符號。為此,課題組建議,成績不俗的上海,未來需進一步加強城市文化的全球認知符號建設。
正如人們提到紐約會馬上聯想到百老匯、時代廣場,提到倫敦想到倫敦西區;提到巴黎想到香榭麗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區域一樣,課題組認為,素有“魔都”之稱的上海,體現其海納百川、創新發展的“魔幻之都”的功能性超級文化地標特色還不夠顯著,有提升的空間。
就在去年11月底,徐劍課題組公布《中外民眾眼中的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調查報告》,“東方明珠”“外灘歷史建筑群”都被海外游客認為是當下最能夠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標。
不過,調查也發現,在這些已形成的文化地標性區域,游客更多地關注建筑本身,而與這些文化地標相結合的實質性文化活動還需進一步豐富、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根據這份調查,在外籍居民和游客對“未來最能代表上海的文化地標”的看法中,位居前五的地標為東方明珠、外灘、上海博物館、陸家嘴、新天地,均位處黃浦江兩岸。
徐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要構建屬于自己的全球城市文化識別,有一點將起到關鍵支撐作用,那就是核心文化產業的培育。在其他全球城市已經領先的文化產業類別里,要想后來居上,已經十分困難。要想彎道超車,上海須放眼未來,在新興領域中搶先布局。“目前,上海已在網絡內容產業取得了競爭優勢,這一領域不僅是上海核心文化產業培育的最佳突破口,也呼應‘魔幻之都’的全球城市文化核心識別。”
此次調查就發現,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年增長值超過4979億元人民幣,其中,互聯網文化上市公司總市值名列前茅;同時,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的年增長達到了4.4%,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年增長更是達到了14.4%。
徐劍說,外灘等文化地標已成為全球民眾對上海文化想象符號,在此基礎上,上??梢赃M一步實現空間上的延伸,依托網絡內容產業的發展,把45公里黃浦江兩岸打造成為上海的超級文化地標。
評價納入有中國特色的參考指標
此次的文化城市評價體系,由10個一級指標構成,包括城市人文生態、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文化參與、文化市場、文化經濟發展、文化教育、互聯網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響等。這些一級指標又包含49個二級指標,包括每百萬人的博物館數量等傳統的指標,也包括互聯網文化產業、5G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國特色的內容。
“中國建設文化大都市,需要客觀的評估體系??梢哉f,過去的評價體系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有些并不適用中國。”徐劍稱,此次在評價過程中,就對全球文化大都市的評價指標進行了探索。評價體系也跨越西方中心主義的局限,基于東方視角,納入有中國特色的一些指標體系,以包容全球化的城市文化發展形態。
有個例子很典型,海外城市在評價文化市場這一指標時,往往會納入米其林餐廳數量,但是中國作為美食大國,米其林餐廳的評價指標未必適用,因此,課題組在和美國團隊探討之后,舍棄了這一指標,“現在主要優先考慮餐廳數量,下一步我們也許會考慮將其他的互聯網上的相關大數據納入評價”。
再比如,在評價市場型文化空間時,海外城市多關注咖啡館,而此次評價則把咖啡館和茶館并列。“咖啡館的本質是文化空間,即通過市場力量提供人們交流的活動場所。在這一點上,和中國的茶館功能是一致的。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崛起,喝茶也會像喝咖啡一樣,成為全球人民喜愛的文化活動。”徐劍說。
同時,考慮到中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移動互聯網和超級互聯網文化公司的發展也被納入此次評價,在“中國話語”體系下兼顧共性評價標準,對各項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徐劍表示,通過評估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現狀和分析頂尖世界文化名城的競爭態勢,有利于中國未來城市建設,同時也能為相關評估提供有中國特色的指標體系。
本報記者 姜澎
關鍵詞: 文化軟實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