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正文

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不斷提速 萬畝擴容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

2021-09-01 21:04:21 來源:南方日報

湖南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年吞吐客流約2000萬人次,宏乾科技開發的人臉識別系統實現了對龐大客流的精準識別;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列車對防撞吸能防護系統提出很高要求,乾行達團隊研發的高端裝備和安全材料應用其中。一系列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正成為佛山南海安全應急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

自2010年安全產業的概念被提出以來,國內安全應急產業發展不斷提速。近年來,佛山南海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這一國家級平臺,成功匯聚了一批安全應急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數據顯示,2020年南海安全應急產業產值初步統計達到336億元,較2017年增長近一倍。

今年上半年《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南海區迅速成立工作領導小組,以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為主體,申報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進一步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集聚發展。

國家級產業平臺磁聚資源

隨著大安全概念的推廣普及,近年安全應急產業迎來了一輪發展潮。據企查查數據,2016年安全應急相關企業注冊量為5493家,到了2020年這一數據變為26477家,產值近萬億元。在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發展成長的宏乾科技,正是這輪發展潮中的“弄潮兒”。

2005年成立的宏乾科技最初是做半導體生產的傳統制造業,隨著安全產業風潮興起,企業敏銳感覺到未來這條賽道將會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果斷轉型到人臉識別領域。2015年,宏乾科技攜手清華大學致力于人臉識別系統開發,并在國際知名人臉識別數據庫MegaFace的FGNet跨年齡段1∶N識別項目中,正確率奪得全球第一。目前,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公安、交通、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

把握產業發展機遇,近年來南海區加快構筑“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安全應急產業是其中的重要板塊,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這一國家級產業平臺,大力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集聚發展,逐步走上了該賽道的“第一梯隊”。

除了本土企業的成功轉型,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還吸引了一批高端項目落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中科云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為廣東省科學院院士成果轉化中心引進園區孵化并落戶的高端項目,中科云圖致力于地理空間智能產品研發并提供低空無人機遙感網運營服務的高科技企業。自去年5月在丹灶投產以來,已為全國多地提供能源設備巡檢、河道航拍立體巡查、活動安防等空地一體、云邊協同的無人機智慧巡檢服務。

公司總經理潘屹峰表示,中科云圖自投產以來,瞄準低空經濟這一細分領域,在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商業模式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未來擁有廣泛的前景。“我們可以想象十年后低空經濟的商業場景,在物流配送、基層執法、遙感監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潘屹峰表示,中科云圖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這一國家級安全產業示范園區的產業基礎和政策配套,以“點、線、面”發展布局逐步推廣無人機遙感網產業,促進周邊無人機產業及大數據AI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已吸引了140個項目進駐,包括了以中科云圖、理工亙舒、乾行達為代表的院士項目;以佛山市南海區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仙湖科創加速器為代表的平臺項目;以徐工塔機智能制造基地為代表的龍頭項目,形成了“龍頭帶動+創新驅動+多鏈條協同”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成為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集聚地。

豐富應用場景為技術孵化提速

安全應急產業的蓬勃發展,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產業園所在的佛山市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強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大量的制造業企業為安全應急產業企業提供了許多應用場景,成為吸引安全應急產業資源集聚的重要原因。

近日發布的《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列出了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分別有5個戰略性支柱產業和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佛山作為核心布局城市,數量在全省地級市中位列第一。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拉近了產業園與大灣區核心城市的距離。依托佛山西站這一重要交通樞紐,從園區出發40分鐘內可到達廣州白云機場和規劃建設中的珠三角樞紐機場;通過高鐵在1.5小時內貫穿廣州、深圳、香港,園區可快速對接安全應急產業的市場需求、高新技術和高端人才,讓產業園便捷鏈接灣區資源,逐步成為大灣區安全應急產業創新高地、智能制造與安全服務高地以及防災減災與公共安全高地。

“我們引進的安全應急產業項目,大多數來自長三角和珠三角。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這里是承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兩個合作區開發開放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的先行區域。在粵港澳大灣區之外,越來越多的安全應急企業將這里作為布局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第一選擇。”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主任冼增強說。

為提升安全應急產業的科技創新和行業應用能力,培育產業集群,近年南海區還專門制定了《促進安全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從產業鏈出發完善產業配套;優化營商環境,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為落戶項目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大大加快了孵化項目的產業化發展步伐。

對此,周成虎院士深有體會。他表示,中科云圖落戶產業園以來,深深感受到地方政府高效的工作效率,讓初創團隊能夠在這里把事能辦成。此外,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中科云圖的無人機遙感系統能夠在丹灶鎮先行先試,為產品的推廣應用積累了豐富經驗,也加速了企業發展。

萬畝擴容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

自2018年掛牌以來,經過三年發展,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逐步發展成為集研發、孵化、加速、基地、基金、服務于一體,聯盟、協會、創新中心兼具的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平臺。

除了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產業園還積極推動落戶項目與本土產業聯動合作,共同轉型。其中,園區內的廣東新瑞智安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匯芯半導體有限公司等一批園區企業入選南海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服務商,為本土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的磁聚效應,為南海安全應急產業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根據計劃,到2025年,南海區將爭取引進300至500家優質安全應急產業企業和機構入駐,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在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區建設中位居前列,初步形成具有世界級先進水平的安全裝備制造集群,建立基本完善的安全服務體系;安全與應急技術裝備在重點行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安全應急產業產值力爭實現600億元以上,實現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15%左右的長期目標。

圍繞這些目標,目前園區正進一步擴容,在4000畝核心區之外,規劃了3000畝生產擴展基地,主要承接大型投資項目,成為高端安全應急產業的集聚地。此外還有3000畝產學研基地,建設集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等協同創新片區。

對于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賽迪研究院安全產業所所長高宏認為,需要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安全應急產業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建議地方政府針對安全應急產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特點,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創新,依托重點企業、行業協會開展安全應急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鼓勵社會培訓機構開展面向安全應急產業的專業人才培訓。

對此,冼增強表示,園區將進一步整合提升資源,力爭把管理機構升級為省級管理機構,通過筑巢引鳳爭取安全應急領域的優質高校落戶,吸引和留住人才,為安全應急企業集聚與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撰文:孫景鋒張柏林)

關鍵詞: 安全應急產業 產學研 智能安全產業園 傳統制造業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