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年度熱歌全是短視頻歌曲 華語樂壇真的要完蛋了嗎?

2021-12-17 10:49:56 來源:北京青年報

12月11日晚,號稱“華語樂壇國民級音樂娛樂盛事”的第三屆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綜藝館閉幕。典禮中揭曉了“年度十大熱歌”,《云與海》《踏山河》《白月光與朱砂痣》《浪子閑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短視頻歌曲包攬了全部席位。一石激起千層浪,“年度十大熱歌”迅速成為全網熱議焦點,相關話題#華語樂壇#在新浪微博的閱讀量已高達近2億。

音樂愛好者、音樂從業者再或是吃瓜群眾,紛紛參與到討論中,有人痛心疾首華語樂壇要完蛋了,也有人宣稱不要厚古薄今,要實事求是評估當下音樂產業發展。大凡網絡爭論,到最后多是各有各的道理,又各不接受對方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不妨擱置爭議,以短視頻歌曲壟斷年度熱歌榜這一現象為契機來談論下華語流行音樂的產業規則和受眾人群隨時間的更新迭代,或是更有益的。

熱歌能否代表華語樂壇?

理清何謂熱歌以及熱歌是怎么來的,才能知道熱歌到底能不能代表華語樂壇。首先,根據百科顯示,騰訊音樂娛樂盛典,是由包括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在內的音樂平臺聯合打造的年度音樂盛會。主辦方介紹,騰訊音樂娛樂盛典年度獎項“讓更豐富多樣化的數據和粉絲對話,在依托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海量用戶及龐大數據基礎之上,綜合考量時間維度、榜單成績、市場價值等多方面因素,評選出的各類獎項。”因此,可以粗略地說,“年度十大熱歌”是主辦方依照旗下流媒體平臺播放數據得出的一個名單。此外,版權不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作品也沒法參與評選。所以,它自然不能代表華語樂壇。

不無諷刺的是,很多權威類獎項的評選很受評委人為因素的影響,但“年度十大熱歌”可能是最公平的一個獎項,因為它幾乎只看數據。看似不可思議,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它說明了一個一直存在卻被忽視的現象:“沉默的大多數”已經被看到——他們被大數據抓住,他們開始發聲。

誰在“生產”爆款?

雖然沉默并不等于不存在,但在傳統傳播效果中,有時候沉默確實等于不存在。用“沉默的大多數”來形容華語流行音樂的聽眾是很合適的,與主動去選擇歌曲聆聽相比,這類人群更習慣被喂食。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幾乎市場上推什么歌曲,他們就去聽什么歌曲。相比之下,一些樂迷或音樂從業者選擇歌曲是另一種方式,他們既有主動搜尋符合自己品位歌曲的能力,也能對歌曲的創作或是制作多少有點了解。

在過往的年代,甚至是早期的互聯網時代,前者即“沉默的大多數”不掌握音樂相關的輿論走向,輿論由媒體、樂評人和唱片公司組成共同體,外加諸如金曲獎等音樂類獎項來主導。從數字音樂即mp3等格式興起,傳統唱片業受到沖擊并開始產業轉型,規則發生了改變:曾經由少數人把控的音樂市場和輿論,被更多新進入的后來者瓜分。

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現象有2000年開始的“手機彩鈴”、2014年前后的“流量明星”,再到如今的短視頻爆款,其背后本質都是新技術的發展讓更多受眾以更便捷的途徑接觸到音樂。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流行歌曲的受眾不再僅限于追求潮流的年輕人,更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欣賞流行音樂大軍中,甚至更有后來居上的趨勢,這其中廣場舞的BGM(背景音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微博等平臺的興起讓流量明星有了生存的土壤,而之后抖音等短視頻軟件的火爆,其精確的算法配合市場下沉,讓爆款熱歌可以“病毒式”在人群中傳播。有需求就有產品,以此為循環,相關音樂從業者在盈利為主導的前提下,將音樂行業以“短平快”姿態與市場和大眾對接。

堪稱爆款制造機的海葵音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本次年度熱歌的得獎者,如唱《白月光與朱砂痣》的大籽,唱《淪陷》的王靖雯都是來自這家公司。通過對市場的調研和大數據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海葵公司做成了完整的爆款歌曲生產的流水線。資料顯示,他們擁有超56萬首海量的音樂曲庫,未發行Demo近萬首。公司產出的熱歌市場占比達15%,累計播放量超百億次。這種數量級是傳統唱片公司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到的。

規則在改變,在短視頻火爆和資本的合圍下,華語流行樂壇越來越走向內容為主的產業化道路。內容方和平臺瓜分了大部分的盈利,傳統唱片公司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與其憤憤不平地說它完蛋了,不如說是面臨著又一次新的劇變。

音樂的世界異常豐富多元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歌曲的世界也是如此。得益于信息時代的便捷,越來越多的歌曲可以通過流媒體在線聆聽。對于音樂聽眾,如今只要你愿意,其實可以發現更多滿足自己口味的音樂,哪怕是非常冷門的歌曲,雖然沒有在線聆聽的途徑,多半也可以借助網絡來獲得。

對于音樂的創作者,在熱歌之外,同樣有更多的創作方向。比如經由“樂隊的夏天”再度引爆的樂隊文化,可以在當下感受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于歐美的樂隊文化如何在中國扎根生長,這些樂隊和音樂人是如何從流行樂到搖滾、民謠、爵士、電子樂等風格來創作,進而擴充了華語音樂的風格;再比如興起于日本昭和時代的“City Pop”以其舒緩放松的慵懶都市風情受到當今亞文化愛好者的追捧,并掀起一番“蒸汽波”復古風格歌曲的創作熱潮;再比如今年,無論是崔健、竇唯、謝天笑這些樂壇老將,還是如“海龜先生”“臟手指”等后起之秀,都還在發行著水準很高的新專輯;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無論是音樂學院的畢業生還是有音樂愛好的斜杠青年們,借助直播和線下演出的方式在直接與觀眾互動……這些都是我們在爭論華語樂壇是否完蛋的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了解音樂產業的現狀,擱置爭議,你會發現一個事實:越來越多的人在聽音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音樂。只要打開一個音樂類APP,或者走進一家Livehosue,你就可以發現新的音樂和新的音樂人,音樂的參與者與受眾規模都是前所未有地在增大。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華語音樂的未來像迷霧中航行的船。是產業泡沫還是新格局的誕生,尚要等待市場和時間的檢驗。但對音樂創作者和歌迷而言,走出自我的信息繭房去擁抱更大的音樂世界,或許是當下最好的行動。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