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呼和浩特市做細做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大文章

2021-12-18 13:36:32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7日電(石毅)“現在辦點事情,比以前方便多了。”“小區里綠化了,還有了健身器材。”“不用去城里打工了,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今年以來,呼和浩特市把黨史學習成果轉化為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具體行動,著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百姓的煩心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小區舊貌換新顏 “換”出居民幸福感

新設置的垃圾分類區域干凈整潔,車輛停放在統一的劃線里,公共綠化帶里不同色系的花木清新怡人,幾位老人正悠閑地散步——走進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科苑佳園小區,和諧宜居的畫面,很難讓人想象這里曾是道路坑洼、線纜雜亂、公共設施不完善、居民雜物亂堆放的老舊小區。

“改造之后,像住進了一個新小區!”小區住戶李女士這樣說。

經過改造后的玉泉區科苑佳園小區干凈整潔。新華網 石毅 攝

舒適宜居的環境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房子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是許多老舊小區的“通病”。玉泉區是呼和浩特市老城區,不少小區已經步入老舊小區行列,科苑佳園小區已建成20多年,居民希望改造的意愿十分強烈。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玉泉區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3類改造內容因地制宜確了定改造清單。改造前,設計單位深入小區,通過走訪居民、社區干部等征求改造方案與具體內容,充分吸納居民的意見和建議。

今年80歲的熊念曾見證了科苑佳園小區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小區道路平坦了,停車規范了,綠化也有了,路燈也亮了,住在這里心里也敞亮了。”

“小區改造為舊樓加裝了電梯,我奶奶出行方便多了。”馬萬里是一位“90后”業主,他切身感受到了老舊小區改造給家人帶來的便利。

據介紹,呼和浩特市今年333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全部完成。

便民服務再提質 群眾辦事更便捷

“很方便了,再不需要帶很多附加材料。”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政務服務大廳,前來辦理營業執照變更的商戶田亞楠認為,現在辦證效率提高了。

走進賽罕區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溫馨的氣氛撲面而來:寬敞的大廳整潔明亮、自助服務系統簡單方便、工作人員耐心細致……

市民在賽罕區政務服務大廳“24小時政務服務超市”進行證件照片自助拍照。新華網 石毅 攝

今年以來,賽罕區政務服務中心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實“一網、一門、一次”改革要求,深化“一窗”改革舉措,設置了綜合受理窗口,市民可根據綜合窗口受理事項清單一次提交材料,由工作人員后臺分件辦理,辦理完成后由綜合受理出證窗口出具相關證照,避免了群眾在各窗口多次跑腿。

同時,賽罕區政務服務中心創新設置了“24小時政務服務超市”,市民可以自助辦理增值稅發票代開、個人社保繳納、出入境簽證等事項,實現了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

“孩子戶口本丟了,只要給窗口工作人員提供給戶主身份證號碼就可以了。”在賽罕區公安分局巧報派出,市民郭富桃給兒子補辦戶口本只用了幾分鐘時間。她原本認為會很耗時,還請了半天假。

市民前往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賽罕區分局巧報派出所“一站式綜合服務區”辦理業務。新華網 石毅 攝

“以前,轄區居民辦理護照需要去出入境管理局,更換駕駛證需要去車輛管理所,現在來派出所窗口或自助機都可辦理。”巧報派出所所長范俊博說,為了解決市民反映強烈的“辦證難、多頭跑、重復跑”等急難愁盼問題,巧報派出所將公安行政服務延伸至群眾“家門口”。今年9月初,巧報派出所將戶政、治安、交管、出入境等窗口業務整合,形成“一站式綜合服務區”,可滿足市民辦理身份證、護照、港澳臺通行證以及駕駛證申領、換證等需求,實現了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呼和浩特市重點聚焦優化政務服務環境,以實際行動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各地區、單位圍繞群眾辦事的堵點、難點、痛點,積極創新、提升服務方式,線上線下兩端發力,使得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明顯提升。

電商引領向前走 曙光村里有“曙光”

走進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道路,一座座整潔美麗的院落……作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曙光村不僅村容整潔,村風文明,而且緊扣現代產業步伐。

每天上午九點,村民李志英都會準時到正北方云倉開始一天的工作。近年來,賽罕區抓牢黨建引領“牛鼻子”,探索“黨建+電商”模式,結合周邊村生態產業優勢,扶持返鄉創業青年成立“正北方云倉”電商平臺,幾年時間里,電商業務迅猛發展。

在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正北方云倉”電商平臺打包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分貨裝箱。新華網 石毅 攝

賽罕區金河鎮黨委整合了各方資源,牽頭成立了由賽罕區委組織部、區科技局、區工信局、曙光村、正北方云倉電商平臺等10家黨組織聯建共建的金河鎮黨建引領電商產業發展共同體。“一聯多”的共同體,把政府部門、電商平臺、農業合作社以及眾多金河鎮農戶串聯起來。

“在共同體中,組織部解讀政策、引進人才,工信局提供政務服務,農戶和合作社提供產品。通過組織共建、黨員共管、資源共享、問題共解,實現了效率最大化。”賽罕區金河鎮黨委組織委員楊文平說。

在共同體的黨建引領下,當地產品經由電商平臺銷售至全國,帶動曙光村及周邊各村村民60余人就業,每人每月可拿到3000至5000元不等的工資。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