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焦點新聞 > 正文

呵護新生兒的她們,開了場“云端”組織生活會 | 上海戰疫·黨旗飄揚

2022-04-17 21:06:32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缺人的時候,我是黨員我來!”

“現在我只想快速做好手頭的事,去幫別人。”

“寶寶要去接,護士沒空,我們醫生來吧。”

……

4月14日晚,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兒科黨支部召集了一場“云端”組織生活會。除了兩名院領導,在線的醫務人員是東西院閉環在新生兒科病區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代表。9位醫者的一句句心聲,樸實無華、擲地有聲。

“我沒有太多崇高的想法,只是將心比心,如果我家人生了孩子,小寶寶沒有人用心照護,那多可憐。”兒科黨支部支委、西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印學蕾這句話,代表了這個專業團隊的初心。幾乎所有人都覺得,疫情之下,只要護住孩子的安全,再怎么付出都值得。

每個人都鉚足勁,主動找活干

3月1日至今,被市民們親切稱為“上海大搖籃”的一婦嬰,已出生超過3000名新生兒。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因為小區封控等原因,目前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人員在崗,人力嚴重減員。而根據產婦所在小區不同的封控模式,要對新生兒進行分層管理,工作量翻倍都不止。

“這是最吃勁兒的時候,一個都不能再少了!”為了保障醫療安全、照護好新生寶寶,新生兒科的醫護團隊已經數十天連軸轉。團隊積極響應醫院的號召,主動閉環在病區里,一“入環”就是十來天。原本是“專人專崗”,如今每個人都身兼多職,不管白天晚上,哪里有需要就上哪里,一個人當三個人用,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在新生兒科病區,每個寶寶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也是醫生護士這些“臨時爸媽”的掌上珠。臨時進駐東院新生兒科參與管理的護理部副主任趙敏慧,提起這群以“90后”“95后”為主的年輕醫護時,既自豪又心疼:“白班提早來上崗,夜班下班了還想多替白班做一點事,每個人都是鉚足了勁兒,主動找活兒干。”

“隨便排什么班,我都可以”

1989年出生的張文妍是一婦嬰西院最年輕的護士長。自閉環以來,她帶領護理團隊嚴把醫療安全關,事事做在前面。

剛當上東院新生兒科護理小組長的陳婕是年輕黨員。她在組織生活會上感慨:“以前很多事學得沒這么快,現在我逼著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學起來。疫情讓我成長!”

在閭芮、殷夢君、陳婕、洪玲等護士小組長帶頭下,年輕護士們也“一夜長大”,雖然自己還像個孩子,卻從不喊苦喊累,面對工作奮勇爭先:“我們都年輕,家里也沒有需要我們照顧的,我們不上誰上?”

上有老、下有小的骨干醫護,同樣不甘示弱。兒科支部黨員彭敏醫生,家里有兩個孩子,還有老人,但她主動要求去緩沖病區駐扎,沒有半分猶疑。黨員鄔方彥醫生家里的雙胞胎寶寶剛上小學,她積極要求“入環”,還表示連續閉環都沒關系。肖玲莉、吳彬、王思璐等醫生也主動表示:“隨便排什么班,我都可以。”

閉環在東西兩院區的40多位新生兒科醫生、護士,早已忘記了白班夜班之分,不論崗位、不分職責、不管白天黑夜,哪里有事就往哪里沖。

作為黨員,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趙普第一個主動要求進入隔離產房,為新生兒護航;主治醫師陶芳芳在條件有限的隔離產房,為出現呼吸困難的早產寶寶手動按壓球囊4小時,給寶寶通氣。

兒科黨支部書記胡雪峰領銜東院新生兒科人員的閉環管理,她和領銜西院新生兒科工作的印學蕾都干脆利落地表示,大家做好了“一戰到底”的準備,“什么時候醫院整體閉環結束,我們才結束。”

關鍵時刻沖在前,方顯擔當

疫情期間,單獨在醫院的早產寶寶,牽動著新手爸媽的心。回家以后,如何科學地照顧早產兒,也是不少父母的關注焦點。

“胡主任,出生快11個月的寶寶,奶量和輔食會不會太多了,要不要減少啊?”盡管閉環期間一線工作忙得飛起,在一婦嬰早產兒居家護理咨詢群里,面對120多個家長的各類提問,胡雪峰帶領6名黨員總是盡量擠出時間耐心解答。

除了閉環在醫院上崗,兒科支部黨員劉明霞等還主動報名,參加醫院支援社區的核酸檢測隊伍,一直工作到凌晨兩點。隔離在家、不能來院的支部黨員耿姍姍、黃丹等,也發揮專業特長,主動擔任小區疫情防控志愿者。

在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這場“云端”組織生活會所煥發的正能量讓所有參會人員感動、難忘,年輕醫護們表示:“聽大家發言鼓勁,又滿血復活啦!”

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醫者善良在戰疫崗位閃耀光芒。一婦嬰院黨委書記楊新潮、院長王育表示:“干部做榜樣,黨員沖在前,關鍵時候顯擔當,這種無私、無畏、無我的抗疫精神,不僅在新生兒科一線人員中涵養并激發向上向善的力量,也凝結成寶貴的一婦嬰精神財富。戰疫到了最考驗意志力的時候,我們要和上海、全國的醫務同道們一起,沖鋒在前,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