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用水有了經濟杠桿制衡 從土法澆灌到科學高效培植
2021-01-15 11:06: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0年,北京全面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兩田一園”用水實現了全計量、全收費。北京的農業用水實現了從只收取水泵運轉的電費到按立方米計價的根本性轉變,有了經濟杠桿的制衡,農民的用水觀念也有了180度的大轉彎,告別大水漫灌,走上科學、精細化灌溉的節水道路。
從心里打鼓到心中有數
房山區竇店鎮河口村地處小清河畔,以蔬菜、瓜果等設施農業為主,用水量大。劉建平是村里的用水大戶,他種了14個蔬菜大棚,平均每個棚6分地。走進大棚邊的農業用水計量小屋,他掏出用水卡輕輕一刷,水泵就立即開始運行,再刷一下,戛然而止。機井何時開啟、何時關閉、抽取了多少水,都一一記錄在小小卡片中。“年初我就往水卡里充了值,用多少水,就扣多少錢,很方便!”老劉說。
擱在幾年前,老劉可不這么想。澆地還要收水費?不光是他,京郊農民誰都沒聽說過。農用井不交水費,是上世紀50年代為鼓勵發展農業定下的老規矩。“農民澆地,都是這邊打開水閥漫灌,那邊跑去忙活別的。等再想起來關閥的時候,早就‘水漫金山’了。”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過去幾十年,在城市想盡辦法節水的同時,農村用水卻從來不心疼。只要交上百十來塊錢電費,就夠機井轉上一整年。“閥門一開,就有源源不斷的清水往外涌,哪有節水的概念?”
到了2014年底,河口村被確定為北京市11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村之一,這成為農業用水方式轉變的契機。而一聽說要收水費,劉建平和街坊們一開始有點慌神兒,打心眼里是拒絕的。當時,他的每個大棚一年能用水350立方米,但只得到了300立方米的用水額度。14個大棚,每年就要多交1000多元。這時,當地政府找到他,結合他的大棚情況,為其農田安裝了節水、高效的灌溉設施。“這樣一來,我的用水量又省下了近三分之一,不但不用多掏水費,節約出來的水還能拿到獎勵。這么算下來,我心里就踏實了!”老劉說。
據了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統收費,即各區政府負責制定本區農業水價政府指導價,執行超限額累進加價政策,村集體通過“一事一議”確定具體價格水平,如:順義區農業用水限額內指導價為0.65元/立方米到1元/立方米,超限額加收水資源稅;房山區農業用水限額內指導價為0.56元/立方米到1元/立方米,超限額1.5元/立方米,并加收水資源稅。用水量和錢袋子掛上了鉤,農民灌溉時就不得不仔細掂量一下了。
從大水漫灌到精打細算
北京是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城市,按照“農業用新水負增長”的硬約束,農業要“量水發展”。大水漫灌,白白糟蹋了不少地下水。像房山區2014年的農業用水量為9446萬立方米,幾乎全部都是地下水。超采地下水,再加上連年干旱,使房山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房山區竇店鎮河口村村主任何勝忠就對之前村民們水閥一開就去忙別的、大水漫灌的澆地記憶猶新,“如今,村民們是個個對用水精打細算,誰家有節水的高招都會蜂擁去學習。”
楊懷慶是順義區張家務村管水員,每天的工作是查看村級農業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平臺運行情況、在平臺上填報數據、巡查機井房、查看管道設備。說起用水觀念的轉變,他深有體會,“原來不收費的時候,根本不知道省水,一畝菜地,老開水泵澆著,500立方米水都不夠。開始水價改革后,嚴格實行灌溉用水限額管理,設施作物每年用水量最多也不超過500立方米/畝,糧田、“露地”菜田每年用水量不超過200立方米/畝,全村人都來吵架,說水肯定不夠用、得多花多少錢買水等。”
經過三年,如今楊懷慶不用再做解釋工作了,村里戶戶都養成了節約用水的好習慣。“現在村民們在選擇種植品類的時候,用水量都是其中的考量因素。”楊懷慶說,以前考慮的是種什么來錢快,現在要先考慮種什么節水,如果種作物來錢快但費水,就得兩下相較進行取舍,“像種生菜,利益大,但用水多,就得多種幾茬來彌補,所以不少村民就改種芹菜、豆角等用水量較小的品種。”
實際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以來,農業用水總量正在逐漸減少。像2017年,順義王泮莊村收取水費39萬元,用水51萬立方米。2018年,王泮莊村收取水費23萬多元,用水量38萬立方米;而房山的河口村農業用水總量也已由原來的28萬立方米縮減為25萬立方米。
從土法澆灌到科學、高效培植
在利用經濟杠桿來促進節水的同時,本次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同步措施就是“上設施、增農藝”,首先對籽種、蔬菜、果樹配套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不同種植結構采用不同節水設施。“就是要改變之前大水漫灌的方式,對農作物進行精細化灌溉,讓其既生長得更好,又能省下水!”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強調。因此,此次改革農業灌溉骨干工程全部由政府投入,田間節水工程也有政府補助。“而這些設施的利用,能讓農民更多地體會到高效節水灌溉的好處,不光能節省開支,還能促進作物生長,最終達到增收。”
在綠富農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雖是隆冬,但紫芥藍、茄子等農作物生機勃勃。仔細觀察,每個植株的根部都有一種類似箭頭的滴管插入。“這就是滴箭澆灌,每隔15厘米有一個滴管,水會順著前端的槽口直接送達根部,使得每個植株都能充分吸收到水分,且不會產生浪費。”生產經理王超介紹,正是通過多項設施、農藝的應用,“我們可以節約出約一半的水量。”
而在順義區楊鎮張家務村的北京炫美種植基地花卉種植溫室里,粉、紫、橙、紅各色迷你玫瑰花枝招展。花工拿起遙控器,點擊澆水鍵,移動式苗床下面管道里的水逐漸漫上苗床,在形成2-3厘米的水厚度后即停止給水,讓每盆花都浸濕10分鐘左右,再將苗床上剩余的水抽回。“有了這套潮汐式灌溉設備,用水效率大大提高。過去得用水槍一個個花盆滋水,費時費力,澆的水也只能留住一半。”副總經理王浩介紹,2017年順義區針對基地種植作物情況,配套了潮汐式灌溉節水設施,同時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實現節水50%,省工75%,花卉品質也更好。“以前一盆花每次澆水200克,而現在只需100克。而且因為給水一致,花苗長得整齊,品相更好!”王浩說。
王浩還算了筆細賬:以前1000平方米的一個花卉種植溫室,每天澆水需要兩個人,現在一個人可以管理兩個溫室,人工就節約了75%;同時,因為實現了水肥一體化,除了能節約一半的水之外,肥也能節約一半,“這一年光肥錢就能節約9萬元!”王浩樂呵呵地說。
關鍵詞: 農業用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