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正文

“塞上江南”寧夏黃古灌區面積達6600平方公里 灌溉面積192萬畝

2021-03-23 10:20: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黃河全長5464公里,在寧夏境內雖然不到其總長的十三分之一,但卻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寧夏也是沿黃九省區中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萬里黃河自中衛市南長灘入寧夏境,過青銅峽,到石嘴山市麻黃溝出境,全長397公里。

3月22日世界水日,記者探訪因黃河孕育而生的“塞上江南”——寧夏。

中國人崇尚水。“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一方水養一方人”,道出了中國人對水的情懷。翻開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畫卷,一條最醒目、持久的主線就是“盼水、親水、愛水、護水”的生動實踐。

當日,記者來到“九渠之首”青銅峽,行走在這里,秦渠、漢渠、唐徠渠等2000多年來不同時期修建的引黃古渠依舊在汩汩流淌,像一座流動的水利博物館陳列在寧夏大地上,每一條渠,每一處閘,每一座壩,都是歷史留給后人的厚重遺產。

史料記載,秦滅六國后,開始在青銅峽處筑壩引水灌田。漢武帝時,“引川谷以灌田”,使大量“地固澤鹵”之地變為良田,標志著寧夏地區已由游牧經濟轉變為以灌溉農業為中心、農業與牧業相結合的農牧經濟,發展成為黃河上游最大的灌區之一。之后,引黃古灌區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盛進衰退。可以說,寧夏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青銅峽為標志的波瀾壯闊的水利開發建設史。

寧夏引黃古灌區南北長320公里,東西最寬40公里,面積達6600方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灌區之一。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全灌區直接從黃河引水的大小干渠共39條,總長1350公里,灌溉面積192萬畝。

新中國成立后,寧夏的黃河灌溉歷史翻開新的一頁: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結束了寧夏無壩引水的歷史。黃河水開始流向寧夏中部干旱帶的干涸土地,流向“苦瘠甲天下”的中南部貧困山區高地。

“30年前,揚水工程引來黃河水讓我們實現溫飽、擺脫了焦渴;如今,黃河水是讓我們進入小康生活的幸福水。”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村民馬剛告訴記者,以前一到灌水季節,鐵鍬和手電筒是必備工具,全家出動起早貪黑放水;如今,固海揚水泉眼山泵站的電鈕一摁,黃河水就順著揚水管道爬進渠道,流向170萬畝農田。

“黃河是造福寧夏的幸福河,要是斷流了,多少人的幸福生活就沒了。所以,我們后代一定要保護好母親河。”經歷過缺水,即便如今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馬剛還是堅持一水多用、節約用水。

黃河養育了寧夏人民、孕育了寧夏文明、也成就了寧夏“塞上江南”的美譽。寧夏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78%的人口飲用黃河水,60%的耕地用黃河水澆灌,黃河是寧夏的“命脈”。

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世界每3人有1人無法獲得安全飲水,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水的1/3,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如今,水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節約已愈發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

“從黃河流域看,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治理和保護,黃河水沙關系、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寧夏境內水土流失、水源涵養、水質污染、水生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還嚴重影響著黃河安全健康。”寧夏水利廳黨委書記、廳長白耀華說,寧夏建設先行區,是促進黃河流域協同治理的客觀要求,開源、節水、防污、保護,實現“人水和諧”,是所有寧夏兒女回報“母親河”的拳拳赤子之心。

中新網記者 于晶

關鍵詞: 塞上江南 寧夏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