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已走過7年旅程 未來三地聯合培養“頂尖”人才改人才流失現狀
2021-07-12 08:22:26 來源:北京商報
京津冀協同已經走過七年旅程,七年來,京津冀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情況如何?7月10日,首都經貿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對此進行了分析解答。在京津冀產業協同過程中,北京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不過由于三地產業結構錯位、梯度差異大,產業轉移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專家認為,未來,三地應聯合培養“頂尖”人才,以改變京津冀人才流失現狀。
三地逐漸形成產業分工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動京津冀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北京依托自身強勁的創新動力,輻射帶動津冀兩地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京津冀城市群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的關鍵舉措。”藍皮書中這樣寫道。
近些年,京津冀三地跨區域產業活動和創新聯系更為活躍,北京外溢效應明顯,天津和河北積極承接北京部分產業的疏解轉移,三地間逐漸形成了產業分工。
北京創新研發成果的津冀應用就是一個例子。北京商報記者從中關村創業大街了解到,其在河北邢臺建設了邢臺中關村創業大街項目,將幫助現有科技型企業走出去發展。“研發在海淀、應用在邢臺”,合作雙方共同打造“中關村創業大街——京津冀協同創新港項目”。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共引進北京項目3062個、投資到位額4482億元。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累計承接京津轉入法人單位24771個、產業活動單位9045個。
首都經貿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葉堂林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通過京津冀三地在打通產業鏈條上的聯動發力,京津冀汽車產業形成了完整全鏈條、蔬菜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大數據產業有效實現優勢互補、新能源裝備產業鏈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智能終端產業鏈領跑全國,京津冀五大產業實現同頻共振,形成了產業鏈式發展。
體制機制一體化欠火候
不過,由于北京制造業的疏解和津冀承接缺乏有效銜接,對津冀地區的輻射帶動仍相對有限。北京知誠社會組織眾扶發展促進會會長任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京津冀產業協同仍存在問題,三地產業結構互補互融的一體化方面,前期對接不充分;津冀兩地的營商環境水平、政務服務水平及政府信用等方面與北京還存在差距;三地產業鏈條完整度和先進性與東南地區也有差距。
藍皮書研究指出,京津冀產業結構錯位、梯度差異明顯。從產業結構來看,2019年北京三次產業結構為0.3:16.2:83.5,第三產業占比高達83.5%。2019年天津三次產業結構為1.3:35.2:63.5,第三產業占比為63.5%。而河北在2018年實現服務業超過第二產業,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10.0:38.7:51.3,第三產業占比僅為51.3%。
此外,2020年京津冀三地人均GDP分別為167638元、90175元和47419元,在全國排在第1、第7和第26位,河北人均GDP僅分別為北京、天津的28.3%、52.6%,在全國排在倒數第6位,造成河北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合作共享能力不足,引才難、留才難問題始終存在。
“目前的關鍵掣肘就是從體制機制上一體化程度不夠,從組織、人社、財政、規劃、民生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協同。未來可以三地聯合建設科技服務和高端制造產業配套新城。”任壯說。
“人才鏈+產業鏈”兩鏈融合
由于產業梯度大、營商環境水平參差,京津冀人才流失問題亟待解決。根據藍皮書,2016-2019年,京津冀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4%、-1.9%、-2.9%、-4%,人才凈流出且流出規模逐漸擴大,其中2016-2019年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7%、-2.3%、-2.8%、-3.9%,排除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嚴控人口的影響,津冀人才流動也從2016年、2017年的流入狀態轉變為2018年、2019年的流出狀態。
津冀正處于新舊動能銜接交替的時期,傳統產業加快調整,新動能培育還需時日,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方面存在不會接、接不住、留不下的問題。
對此,葉堂林建議,要確立人才鏈和產業鏈兩鏈融合的發展格局,制定《京津冀產業人才協同規劃》,創新京津冀兩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比如建立京津冀產業人才工作聯動合作機制、京津冀人才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評估機制等。
他還建議,以京津冀“頂尖”人才聯合培養“頂尖”人才,由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部際協調小組牽頭,以北京云集的產業頂尖人才為核心,聯合津冀兩地產業頂尖人才組建導師團隊,建立產業頂尖人才選拔培養機制,分產業在京津冀高等院校、高層級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中選拔有實力、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專業帶頭人作為省市“頂尖人才”培養對象,實施產學研聯合培養。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呂銀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