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正文

廣州河長制工作重心轉變:持續加強水環境治理 提高城鄉供水用水水平

2021-07-27 14:13:02 來源:南方+

7月26日,記者從廣州市水務局獲悉,近年來,廣州的治水工作、海綿城市建設、河湖長制工作均取得可喜的成績。

下一步,廣州將把河長制的工作重心由水污染治理為主,向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等流域要素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推進水環境治理、防洪排澇基礎能力提升、提高城鄉供水用水水平、加強水利行業監管、提升城市建設品質5項重點工作。

廣州市水務局局長、廣州市河長辦常務副主任龔海杰表示,將奮力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水美羊城愿景,加快建成秀水長清、江河安瀾、人民幸福的生態廣州。

這五項水務工作重點分別包括:

持續加強水環境治理

廣州將深入貫徹10道市總河長令,將河長制的工作重心由水污染治理為主,向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等流域要素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

今年內,廣州計劃消除75條國省考斷面劣Ⅴ類一級支流;同時鐵腕整治涉水違建、“散亂污”場所、農業面源污染等。

在雨污分流上,力爭2021年全市排水單元雨污分流面積比例達75%,完成200條以上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并持續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推動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實現“兩轉變、兩提升”(即污水處理評價重心從“污水處理率、化學需氧量”向“污水收集率、生化需氧量”轉變,污水處理廠進廠水量及進廠濃度雙提升)。

提升防洪排澇基礎能力

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的根本要求,以及廣州《以碧道建設為引領全面加強我市防洪排澇基礎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廣州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基本構筑完成“北蓄、中排、南擋”的城市防洪排澇新格局。

在災害防御方面,以防范“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山洪災害、城市內澇”四大風險為重點,嚴抓水旱災害防御措施落實。城市內部加快整治全市積水內澇點,落實“三級責任人”“一點一預案”;并強化落實搶險隊伍和搶險物資保障,推進水閘、堤防維護管理常態化、規范化。

提高城鄉供水用水水平

按照國家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的建設要求,廣州繼續推動實施節約用水規劃、節水行動實施方案等,組織編制節約用水辦法和再生水利用管理辦法;并組織開展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提升工作。

同時,依托供水單元精細化管理系統,廣州將全力查“三差”(水廠取水與產水差、市政產銷差、供水單元總分差);加快推進城中村供水改造、農村供水改造、供水服務到終端改造等,加快建設牛路水庫、北江引水、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等建設,完善多水源保障、互聯互通供水格局。

持續加強水利行業監管

一方面,廣州以落實責任為龍頭,以常態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為主線,以河湖長制、明查暗督為抓手,推進建立職責明確、管理規范、監管有力的水利工程運行管理長效機制,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規范化、精細化、品質化水平。

另一方面,以小型水庫為重點,推進水庫安全管理三個“常態化”,做好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管理標準化創建全覆蓋。按照“先易后難、以點帶面”原則,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繼續做好綠色小水電創建,編制市管河湖水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水土保持治理深度融合。

助力提升城市建設品質

一方面,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落實海綿城市全周期管理,確保2021年底前25%的建成區總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另一方面,將碧道建設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營造高質量生活的重要舉措,深刻理解碧道內涵、狠抓評估問題整改、推進共建共治共享。2021年要保質保量完成300公里碧道建設,加強碧道運營管理維護技術指引、方案設計研究等工作,著力打造精品碧道,開放優質水域空間,開發水上運動設施,進一步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記者鄭慧梓 通訊員趙雪峰)

關鍵詞: 河長制 水環境治理 城鄉供水用水 節水型社會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