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社區支撐居家養老功能?加大普惠性養老床位供給
2021-07-30 10:23:07 來源:江南時報
7月28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分組審議的基礎上,舉行聯組會議,圍繞全省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開展專題詢問。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衛生健康委、醫保局等9個政府部門負責同志結合部門職能現場應詢。
新建社區需配建養老服務設施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李萍提問,江蘇如何提升社區支撐居家養老功能,滿足大部分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愿望?
省民政廳廳長呂德明介紹,江蘇推進站點建設,到去年底,全省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82萬家。每個中心都在200平米以上,具有文化娛樂、助餐、衛生健康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功能。
呂德明說,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夢想,而把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功能建強,使它成為機構和居家養老的橋梁,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下一步民政部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大工作的推進力度。
一是進一步強化社區養老服務社群建設,首先是落實新建的社區按照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相關指標規定,另外在老舊片區要改造一些養老服務設施,補齊養老服務設施的短板。同時,鼓勵社區將一些閑置的場所改造為養老服務設施,努力構建全市15分鐘的養老服務圈。二是進一步發揮社區的陣地作用,為為老服務創造豐富多彩的活動。三是積極探索服務業+養老服務、互聯網+養老服務新的模式,發揮護理企業常駐小區跟居民比較熟悉的優勢,同時進一步發展虛擬養老院。
繼續加大普惠性養老床位供給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周敏問,近年來城市養老機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普惠型養老機構床位供不應求、“一床難求”,市場化、收費高的養老機構床位相對來說供大于求、富余過剩。如何合理配置機構養老資源,讓有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住得起、住得進養老機構?
呂德明回應,近年來,各地持續加大養老床位的供給,新建改建擴建了一大批養老機構,目前為止全省已建成各類養老床位74.3萬張,每千名(戶籍)老年人擁有床位數超過40張,在全國處于第二位。但由于供需兩端原因,養老服務市場確實存在有的機構“一床難求”,有的機構“一人難求”的情況。
“目前全省養老機構的床位是46萬張,入住老年人是16.35萬人,如果不考慮包房因素,床位空置率超過60%。”呂德明表示,從空置率的情況和機構價位關系來看,高價位的養老床位空置率相對比較高,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市場規律、價值規律的作用,長遠來說會影響社會投資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民政部門通過多種手段多管齊下來緩解這方面的情況。包括進一步強化養老服務的托底保障功能、進一步落實養老服務的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大養老服務價格和收費監管、進一步引導養老機構降本增效、進一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等。呂德明還提到進一步加大普惠性養老床位供給,推動各類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為養老機構,引導有實力的企業或社會組織履行養老服務方面的社會責任,發揮慈善機構在養老服務方面的作用。
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是最核心的環節。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梁勇提問,我省如何推動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
“省委省政府將老年醫院、護理院、老年醫學科建設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明確到2022年所有設區市建有三級老年醫院、人口超50萬的縣區建有二級老年醫院、所有縣(市、區)建有護理院。”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邱澤森回應說,經過努力,我省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逐漸形成。
邱澤森介紹,我省探索多樣化發展模式,深入推進醫養結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創新發展,逐步形成醫養協作、醫養融合、服務集成等醫養結合形式。制定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示范文本,推動鄰近的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全省已簽約3406對。對養老機構設置診所、醫務室、護理站等實行備案管理,鼓勵醫療機構拓展養老服務,全省共有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810家,較2017年增加3.7倍。鼓勵社會資本建設醫養康養相結合的綜合居住區,形成一批醫養結合典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