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現代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高標準農田打造帶來的變化
2021-08-03 14:56:00 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臺風“煙花”預警結束,在素有“濟南市糧倉”之稱的長清區歸德街道廣袤的田野里,一棵棵玉米站得筆直,葉片在雨水澆灌下油光發亮。翟莊村村民肖召民松了一口氣。他趕緊跑到流轉的近1000畝地的地頭看了看,玉米已經長到齊人高,澇不著、更旱不著,他可以在家過個舒服的“連陰天”了。
放在以前,種地可沒這么安生。靠天吃飯的年頭,旱了澇了刮風倒伏了,哪一樣不讓村民們憂心?風調雨順,是種地者年復一年的期盼。而近兩年,這里的大片土地被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除非突發重大自然災害,一般情況下肖召民都心里有底。
他的底氣正是來源于高標準農田的打造。日前,記者深入濟南市農業大區長清區,這里也是2021年全市第一個完成招投標并開工的區縣,在這里下田訪農,觀察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發生的新變化,感受濟南市現代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訊息。
三年近6萬畝良田
旱能灌澇能排
7月29日下午,淅淅瀝瀝的雨中,翟莊村的高標準農田里,阡陌縱橫,路通渠連,這讓記者有些喜出望外,車里的膠鞋也沒派上用場。
“排水溝都打開了,澇不著!”村黨支部書記李興國一邊察看地里的排澇情況,一邊算起收入賬:小麥、玉米接茬種,小麥一畝打500多公斤,玉米長得也不賴,躲過了“煙花”,今年看這個情況,又是個豐收年。
“高標準農田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長清區農業農村局農田科負責人孟紅剛介紹,別看這兩天雨水大,地里排水沒問題,而更多時候,這些地還要抗旱灌溉,靠的就是地里的這些灌溉水井。“從2019年開始,翟莊村里陸陸續續打了9口深水井,鋪設了PPC輸水管道,村民在地頭刷卡就能澆上地。而正是依靠這些深水井,村里的3000畝地灌溉周期可以縮短到一周。
孟紅剛介紹,長清區地形地貌條件復雜,素有“八山一洼一平原”的描述。為了更明顯地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從2019年起,長清區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向轄區糧食主產區文昌、歸德和平安等地勢平坦的街道傾斜,統籌整合農業資金,每畝投入1500多元用于平整土地、修田間道路、打機井、修溝渠。
2019年,2.4萬畝;2020年,1.5萬畝;2021年,2萬畝……在長清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市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長清區高標準農田項目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土地變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
旱澇保收多樣化種植促增收
高標準農田打造帶來的變化可不止這些——
翟莊村是歸德街道數一數二的大村,全村2700多口人,3000來畝地。村子大,耕地多,該村受益于高標準農田項目比較早。李興國介紹,以前田間是1米來寬的土路,車一過,塵滿天,趕上下雨天,三輪車都走不動。現在新修的水泥機耕路又寬又平,農機進田容易了,集中連片耕種,成本更是降了一大截。他舉例,以前遇到旱澇都撓頭。現在地頭有了機井,管網四通八達延伸到田間,旱能澆、澇能排,省事又省心。而地連成片后,灌溉成本也大幅降低,原來的一畝地約50元錢,而現在一畝地用不了20元錢。
不光澆地省,土地集中連片后人工也省,現在翟莊村統一用無人機噴防,一畝地又能省下幾十元。到了收割季節,人工費還能省下一截子。
集中連片的土地,為種地增收打開了一扇窗口。村民們發現種地越來越省心、省事了。種完小麥種玉米,收了玉米還能種一季蔬菜,把土地的價值挖掘到極致。這在以前靠天吃飯,種糧一年下來一畝也就剩下個300元錢的年代,他們是連想也不敢想。現在,加把勁,一畝地收個七八千很平常。
最根本的是,隨著農田生產設施穩步改善,灌排體系持續優化,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昔日的“望天田”正變成“高產田”“放心田”。根據統計,歸德街道這兩年小麥平均畝產穩步提升,從每畝550公斤增加到每畝650公斤,糧食生產能力明顯提升。
集中連片長清七成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
與此同時,一些更深遠的變化正在發生——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李興國統計了一下,全村3000多畝地中,已經有2000多畝地完成流轉。這意味著,在翟莊村的2000多畝地上,土地的種植者已經不是傳統的農
民,他們要么是動輒種著幾百畝的種糧大戶,要么是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實現規模化種植。
放眼整個長清區,這種趨勢也越發明顯。根據統計,截至目前,長清區家庭承包經營面積57.04萬畝,耕地流轉面積20.8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6.5%,其中:出租(轉包)17.19萬畝,入股0.602萬畝,其他方式3.03萬畝。簽訂流轉合同15.13萬畝。土地托管20.77萬畝,土地經營規模化率72.92%。
土地經營規模化率占比超七成,這很難說和高標準農田打造沒有關系。孟紅剛介紹,包括高標準農田打造,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和小農水項目,都對土地條件的改善發揮了一定作用,在長清區受益于這些項目的土地接近22萬畝。在單戶種植成本居高、效益提升不明顯的情況下,這些“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自然引起了有田園夢的新農民們的注意。
肖召民就是其中一個。原本在城里做門窗生意的他大小算是個年收入幾十萬的小老板。2019年,考慮再三后他邁出一個大步子。在翟莊村一下子流轉了1000畝地,種上了玉米和紅薯,并注冊了召民添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他坦言,當時敢這樣干,就是看上了這里集中連片、旱能灌、澇能排的土地條件。規模化種植后,莊稼種植收割全程機械化,也就在收割的時候雇傭二三個人,平時用工很少,人力成本直接降低。同時,土地灌溉條件好了,畝產就有了保障。就這樣,不用精打細算,他一年下來也能收入50多萬元。
嘗到了高標準農田的甜頭,越來越多的新農民奔赴到鄉村的田野中。而另一方面,土地流轉的需要提升了土地的流轉價格,最終村民們也得以受益。以往村民間100元一畝口頭流轉的情況不復存在。歸德街道的土地多以800到1200元一畝的價格流轉給種糧大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高標準農田上現代農業大展身手
隨之而來的是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訊息越發明顯。
土地規模化流轉后,李興國發現,村里陸續蓋起來一些冬暖式大棚,大棚里種了蔬菜。這在世代靠種糧為生的翟莊村歷史上還是一個新鮮事。
今年4月30日,在長清區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飛防啟動儀式上,70架無人機同時起飛作業,僅用了5天就完成了該區16萬畝小麥第一輪防控作業。
村民告訴記者,到了“過麥”的季節,這里場景更加震撼,聯合收割機、脫粒機、晾曬機一套套地上,戶均“過麥”僅需三天,就完成小麥顆粒歸倉。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新農機、新技術不斷升級、推廣,推動“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收割、秸稈回收、旋耕再播種,耕種收整個鏈條都輕松起來。
不只種地方式轉變了、種地主體變了,種地效益也發生了變化。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統一化管理、標準化服務、規模化經營,化解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正讓種糧產出更大效益。這種效益的提升也隨著高標準農田的推廣和升級不斷蔓延。
7月24日,歸德街道雙乳村高標準農田項目的第一口深水井噴出了輪盤大的水花。按照今年計劃,這里將打四口深水井以滿足灌溉需求。用不了多久,這個村的田間道路也將暢通。而新農民肖召民剛學會了用手機遠程操縱灌溉。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農業發展的需要,高標準農田的打造也將不斷升級。
阡陌縱橫之間,旱澇保收、集中連片的土地上蘊含著的不只是種地者的豐收夢,還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下的鄉村振興夢。 (本報記者 邵明紅)
相關鏈接——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什么?耕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高標準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后劃入的基本農田。
為切實提高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我國從1999年開始將基本農田整理列為土地整理重點,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基本農田保護逐漸進入數量保護、質量建設并重軌道。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確定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指出,到2020年,全國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而在《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中提出,2022年,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農業農村部網站的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4339萬畝。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