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正文

農村“快遞自由”實現了 2022年底實現浙江全省快遞進村100%全覆蓋

2021-08-18 07:48:31 來源:浙江日報

“師傅,茶葉36件。”

“好嘞,按寄送地區分一分。”

清晨,距嵊州市區一小時車程的上塢山村里,村民張桂香早早忙碌開了。作為市里專門聘請的287名“鄉使”之一,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收發快遞——每家每戶走一圈,收集當日要發的快遞,通過當地交通局設在村口的“物流服務網點”,把大小包裹送上公交專線,再將收到的網購物品逐一交給村民。一出一進間,偏遠村連上了大時代。

而這,正是去年浙江入選全國快遞業“兩進一出”試點省份以來,鄉間越來越常見的景象。今年4月,省里印發《關于推進浙江省鄉村物流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意見》,明確到2022年底,實現全省快遞進村100%全覆蓋。眼下,隨著杭州、嘉興、湖州等地先后達到目標,全省進度表預計也將提前完成。

快遞進村,簡單看是便民,以前得去鄉鎮取、寄的包裹,如今能夠直達村口。往深處看,還關系著“四好農村路”“村村通公交”等行動的推進,以及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延伸。

如同一場“沖擊波”,它正一步步打通消費品下沉“最后一公里”、打開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拓寬城市人才返鄉、先進技術入村等通道,一個更加開放、更有活力的城鄉雙向循環呼之欲出。

消費進村,

打通“最后一公里”

農村“快遞自由”實現了

今天的農村,早已大大超出你的想象。

“小到柴米油鹽,大到電視、冰箱、空調,都時興上網買。”在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洋灘村,當了大半輩子郵遞員的沈國榮親眼見證了消費變革,“很多年前,送到村里的包裹大多還是城里子女寄的,我送報時能捎帶下,這幾年,大家用上了智能手機,各式各樣的快遞每天送都送不過來。”

鄉村“買買買”的能量,已然不可小覷。國家郵政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全國農村地區攬收快遞包裹2.2億件,投遞快遞包裹3.6億件,同比均增長三成,超城市地區同比增速。作為數字經濟、農村電商發展先行省,2020年,浙江農村快遞量達36億件,帶動全省消費品制造業產值2900億元。

但相比旺盛需求,快遞入村進度并不如人意。“拿個快遞,要開半小時車到鄉鎮集散中心。”安吉山川鄉船村村民李蕊說,近年來,休閑旅游發展火熱,想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不少,但山路蜿蜒,取寄快遞不便,徒增阻礙和煩惱,也抑制了村民消費熱情。

根據測算,一個農村快遞站點,年均租金、人力等運營成本5萬元以上,投遞量卻不到城市社區一半。尤其是偏遠山區,空心村多,老年人多,購物需求不大。大多數村莊又布局分散,快遞員逐村投送,往往工作量變大,業績卻不見漲。

從鄉鎮到農村,“一步之遙”如何走好?“快遞入村,既是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的要求,更是激活農村消費潛力,挖掘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途徑。”中國郵政集團浙江省分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去年以來,他們嘗試改變“單兵作戰”模式,統籌郵政、交通、快遞企業等力量,實現“協同作戰”。

一個個“多跨場景”,在各地陸續涌現。

全省縣域面積最大的淳安,按照人口分布,在農村地區規劃5條線路,申通、中通、圓通、韻達、百世等5家企業各自承建一條,實行共享共配制。

“打破按公司送快遞模式,所有包裹按線路分好后,先歸到鄉鎮中轉倉,再由相應公司配送進村,既節省成本,派件也更順暢。”淳安縣生態產業和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新模式運用一年來,全縣337個行政村基本實現快遞服務全覆蓋,上、下行件總數分別達38.99萬件、517.28萬件,日均寄、收件量均翻了一番。

“手機一下單,喜歡的東西不久就送到村口,‘買買買’的勁頭更足了!”安吉船村,李蕊一邊取下放置于城鄉公交“快遞暫存箱”的物品,一邊向記者介紹,不久前縣里建立的“快遞+公交”物流通道,讓吃穿用玩等各式物品加速涌入山村,單日快遞量最多時有100多件。

“快遞之鄉”桐廬,借助快遞企業力量和全新技術手段,將物品送達城鄉網絡“最末端”。每天下午,富春江鎮蘆茨村村委會樓前空地上,一架無人機載上50至80件快遞,準時升空,飛向青龍塢、白云源、嚴陵塢等3個自然村。村民連行政村都不用去,在家門口就能收寄快遞,真正實現了“快遞自由”。

據中國郵政集團浙江省分公司統計,一年多來,僅郵政系統,就新建、改造城鄉快遞站點4360個,打通13家主流快遞公司及“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數據接口,實現快遞代收、代寄、庫存盤點等,變身多功能“中郵驛站”。到目前,這些站點已累計代投代收快遞807萬件。

此外,鼓勵交郵合作、郵快合作、快快合作等模式創新之時,省郵政管理局正加快固化場地、設備、車輛、系統、作業流程標準,推進建設縣級倉配處理中心、鄉鎮中轉運營中心、村級綜合服務站。

一個更加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日漸清晰可見。

產品出村,打開“最初一公里”

田間地頭的東西好賣了

當然,若你覺得張桂香們的工作只是收發快遞,那可有些低估這些“鄉使”。

“番薯干新鮮上市,歡迎大家來品嘗!”打開“鄉村云”小程序,發布新拍的照片,金庭鎮北漳村“鄉使”胡小平為村里特產打起廣告,他與其余286名同事,是快遞“郵遞員”,更是農產品銷售“宣傳員”。

這些年,北漳村番薯干、桃形李等特產名聲在外,但此前村里交通不便,運費、郵費一扣,本就不多的利潤被攤得更薄,村民做電商的意愿不強。

而嵊州設計的鄉村物流體系,不止是快遞寄送通道,更是特色產品訂制專線:252輛城鄉公交、8輛配送專車,加上一個整合社區采購、物流配送等信息的“鄉村云”數字平臺,直接串聯輝白茶、香榧、桃形李等生產基地,打開了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以桃形李為例,今年銷量增長三成以上。”嵊州電子商務行業協會顧問劉小平告訴記者。

放眼全省,各地鄉鎮、農村同樣不缺特色產品,但即使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增產不增收、豐產不豐收的現象也時有耳聞。

“除了市場因素,最大的瓶頸就是物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供給不足,導致農產品出村出現‘腸梗阻’狀況。”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認為,當前,小規模、分散化經營模式仍占浙江農業生產較大比重,“快遞進村”正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重要舉措。

眼下,山核桃生產旺季已過。若在往年,臨安白牛電商小鎮負責人陳晨早已閑下來,但今年,她卻依然忙得腳不點地。

陳晨所在的白牛村,10多年前就開始發展電商,以山核桃為代表的堅果產品網銷額達4.7億元。物流需求量極大,但居高不下的運輸成本,也成為村民心頭負擔。尤其這兩年,山貨市場競爭激烈,哪里物流最方便,哪里就能在核桃開桿季搶到上市“頭口水”,誰能在節假日保障供應,誰才能占據市場優勢。

不久前在這里落地的浙江首個順豐村級服務站點,解了燃眉之急。“以前,訂單少的農戶得趕到鎮里寄快遞,價格每公斤至少5元。”陳晨說,現在,所有快遞由站點統一收取、派發,價格最低每公斤2.8元,“6月以來,山核桃訂單量較往年增長15%,售價沒變,農戶到手的錢多了。”

浙江眾多電商村,憑借新開辟的物流通道,成本節省了,物產從田間到餐桌時間縮短了,產業高質量發展有了充沛能量。據郵政部門統計,2020年,僅郵政、EMS寄遞農產品業務量就完成229.89萬件,助農銷售2.7億元。

更意想不到的,小小快遞引發了農業供給側變革。快遞進村,提升的不僅是農產品產銷效率,更牽引出倉儲、冷鏈體系建設,以及標準化生產、訂制化包裝等一系列文章。

“枇杷穿上泡沫‘衣服’,裝進訂制的箱子,走向了全國各大城市。”回憶起今年枇杷銷售的經歷,塘棲枇杷種植戶李建國難掩興奮。

因保存時間短、碰撞受損率高,往年他家枇杷大多賣給采摘游客人,很難走出長三角。但今年,順豐、德邦等企業“下沉”進村,結合當地指定采摘的29個采摘園、4個枇杷節銷售點,開設25個收貨點,設計定制包裝。清晨新鮮采摘的枇杷,在基地裝箱后,送上循環接駁冷鏈車,在延長保鮮時間的同時,運輸破損率也降至0.3%。

據了解,今年塘棲枇杷季,快遞寄遞日均業務量超3000件,帶動農業產值2200余萬元。

在浦江,葡萄產業有了智慧物流中心,18個村級攬收點串起大大小小基地,年均寄遞業務量突破10萬件,帶動銷售632萬元。在仙居,楊梅產能也有了陸運、空運專線,一顆顆新鮮楊梅次日就能送達全國30多個城市……

從時令果蔬,到特色物產,從生產倉儲,到物流銷售,“快遞進村”讓浙江特色產品獲得全新競爭力,一個個更具能量的現代化產業已在鄉村生長。

鄉村變革,拓寬城市要素流入通道

共同富裕的基礎更穩了

隨著各地“快遞進村”進度紛紛邁向沖刺階段,更多新鮮事也在城鄉之間涌現。

走進南潯舊館街道港胡村,偌大的“共富驛站”招牌引人注目。這一占地100多平方米的站點,不僅能寄收快遞,還打通了區農合聯、南潯銀行、中國移動等部門單位的金融、通訊服務。更特別的是,整齊排列的貨架上,擺放著日用品、南潯知味、銀行豐收驛站、郵政扶貧等各式產品,驛站兼具超市、電商平臺等功能。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黨支部書記錢建強說,目前,村里正與叮咚買菜、橙心優選等平臺洽談,未來,村民將擁有更多購物選擇,“我們不收租金,不收快遞代收費,銀行、電商平臺等入駐單位繳納的年服務費,就能保障2名員工每年4萬元以上基本收入。”

小小驛站,儼然就是農村小店2.0版,顯現浙江鄉村迭代升級的氣象。據了解,接下來,“共富驛站”模式將向南潯全區推廣。

與舊館相鄰的雙林鎮上,通過郵快、快快等合作,將快遞直送進村之際,作為區、鎮、村三級配送體系關鍵一環的“雙林鎮快遞集中處理中心”也建成投用。

原倪家灘村石材市場,改造后煥然一新,吸引順豐、京東、圓通等10家快遞品牌入駐,每年給村集體帶來30萬元經營性收入。“車輛進進出出,員工越來越多,熱鬧得很。”今年69歲的倪家灘村村民吳火生,原先靠打零工為生,如今順利應聘園區保潔工作人員,每月有了穩定收入。

“全省1.9萬多個建制村,保守估計要建近萬個鄉鎮、農村站點。按每個站點兩名員工測算,能為農村就業創造巨大活力,更不用說冷鏈、倉儲、電商、直播等產業發展帶來的新就業空間。”湖州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快遞進村,拉近的不止是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差距,更推動了農民生產生活現代化,進一步鞏固共同富裕基礎。

吸引的,何止是就業農民。隨著鄉村產業發展“堵點”逐一打通,城市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上山下鄉”速度也按下“快進鍵”。

行走景寧城鄉,人們發現,大山之間有了不少新面孔。從種藥材的職業農民,到養生態甲魚的家庭農場主,再到高山茶直播帶貨員,他們正在鄉村發掘人生新機遇。

“我們成立的高山生態農產品營銷聯盟,成員增加到了30多名。”前些年辭掉城里工作,回到老家鸕鶿鄉葛山村創辦生態農產品基地的劉勇,最是了解山區新變化,“2016年還只有零星幾個人回來,這兩年,隨著‘景寧600’公共品牌聲名鵲起,物流快遞直達偏遠山村,回鄉從事林下經濟、生態養殖、電商直播等的年輕人多了幾倍。”

眼下,他們的聯盟,正在山間普及蜂蜜、地瓜面、稻米等農產品種植標準和技術,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最大價值的同時,這些進村的年輕人,也希望帶動農村、農民全面發展。

在安吉船村,李蕊入駐了村里今年新建的眾創空間,將野生茶、筍干等農產品銷售出村。幾個月間,她的工作室旁,已有5名本村、外村創業者陸續進駐。

快遞從城到鄉、產品從鄉入城、要素雙向互動,城鄉循環流動之中,今天的鄉村已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本報記者 沈晶晶 金漢青 吳麗燕 王逸群 通訊員 章思佳 孫力淼)

關鍵詞: 農村 快遞自由 快遞進村 全覆蓋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