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正文

江蘇新增居家適老化改造10萬戶 推進兒童福利基礎設施建設

2021-08-30 11:23:24 來源:江南時報

新增居家適老化改造10萬戶,9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有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全面推行困難群眾申辦社會救助“只需跑一次”……8月27日,江蘇省民政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江蘇省“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記者了解到,一系列目標明確納入規劃綱要,多項惠民生、暖民心、解民憂的改革舉措加入進程,多個實實在在的“民生大禮包”將為江蘇百姓幸福生活“加碼”。

八大重點改革創新舉措

確立10個專欄行動

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沙維偉介紹,規劃共11章48節,設置20個發展指標和10個重點行動專欄。

規劃分不同業務領域提出了八大重點改革創新舉措,著力打造江蘇民政品牌,主要包括溫情社會救助改革、基本民生保障管理服務轉型升級、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建立完善困境兒童“主動發現、精準保障”機制、創新慈善供需精準對接機制、建立健全村(社區)“能動善治”機制、創新地名“凈化”機制、創新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機制及模式。

記者注意到,為了推動高質量現代民政建設“6+1”體系落細落實,幫助全省各地找準工作抓手,規劃專門設置了10個專欄,確立十大行動對接落實重點任務,分別是底線民生保障提升行動、養老服務“兜底”“強基”“提質”行動、社會力量“愛潤青苗”專項行動、社會組織提質增效行動、社會工作“牽手行動”、美麗和諧社區建設推進行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康復輔助器具“輔佑康健”行動、“逝有所安”保障能力提升行動、“智慧民政”建設行動。

新增居家適老化改造10萬戶

養老服務更優質

江蘇是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根據最新公布的“七普”數據,我省60周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數超過1850萬人,老齡化率達到21.84%。圍繞滿足老年人全方位、全周期和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規劃提出建立健全基本養老服務制度框架,大力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積極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發揮家庭在養老中的核心功能,通過發展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提升居家上門服務覆蓋面、開展子女親屬護理技能培訓、推動居家適老化改造、設置家庭“養老顧問”、開展短期照料“喘息服務”等方式,給予家庭養老相應的政策扶持,讓居家老年人享受穩定、規范的養老服務。

為優化社區養老服務功能,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林莉介紹:“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將新建住宅小區養老設施配建、老舊小區養老設施補建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切實規劃好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空間;科學合理布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十四五’時期實現城市街道和鄉鎮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大力發展具備護理功能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讓養老服務更加可感可及;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逐步建立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物業+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 三社聯動’等創新機制,緩解社區養老服務主體不足矛盾。”

一系列目標列入規劃綱要,為江蘇養老服務“強基”“提質”:新增居家適老化改造10萬戶、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護理型床位占養老機構床位比例不低于70%,培育65家以上省級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企業……

推進兒童福利基礎設施建設

兒童關愛更專業

“家家有孩子”,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江蘇是兒童大省,共有1403萬兒童,約占江蘇總人口的17.4%。全省共有困境兒童63.5萬人,留守兒童14.7萬人,困境和留守兒童約占兒童總數的5.6%。

為構建完善有江蘇特色的兒童福利制度體系,省民政廳兒童福利處處長孫才洋介紹,2022年修訂《江蘇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適時研究出臺《江蘇省兒童福利條例》,建立健全兒童福利工作體制機制,逐步推進兒童福利服務對象由特定群體向全體兒童拓展,服務內容由托底保障向權益保障、關愛服務和健康發展拓展,為兒童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扎實推進兒童福利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明確,縣(市、區)全部建有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9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有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關愛之家)。“十四五”末,在設區市一級,至少要建設一個集養、治、教、康于一體的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本區域內的孤棄兒童和特殊困境兒童。在縣(市、區)一級,要建有兒童福利機構或一個獨立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做到人員、場地和經費到位,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開展政策宣講、提供關愛保護,對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開展培訓和工作指導,服務廣大的兒童群體。鄉鎮(街道)一級,要建有省定標準的兒童關愛之家,有專業的社會組織運營,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做好指導、摸排、探訪、幫扶、照料服務等工作。在村(居)一級,要建有兒童服務站(點),成為關愛保護兒童的前沿陣地,打造成兒童類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提供關愛服務的愛心場所。

構建多層次救助體系

困境救助更溫情

社會救助是基本民生保障體系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構建綜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

構建多層次救助體系,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根據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將困難群眾劃分為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全體公民等不同的圈層,實施不同的救助幫扶措施。

完善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以設區市為單位,低保標準按照上年度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40%動態調整,特困供養基本生活標準按照不低于低保標準1.3倍調整,形成標準銜接、梯次遞進、層次分明的救助標準體系。

此外,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優化工作流程,全面推行困難群眾申辦社會救助“只需跑一次,無需開證明”,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異地受理基本生活救助申請,推進社會救助“主動辦、移動辦、掌上辦、全城辦”,提升救助管理服務效能。

(江南時報全媒體記者 錢海盈)

關鍵詞: 居家適老化改造 人口老齡化 老年人 兒童福利基礎設施建設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