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時快訊】國家醫療隊要來家門口了!
2023-05-27 23:09:24 來源:中國之聲微信公號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出通知,將派出國家醫療隊到醫療服務能力薄弱地區,開展巡回醫療工作。從下個月起到10月,由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醫院派出的國家醫療隊就將去到安徽、陜西等地展開醫療救治活動。每支國家醫療隊在人數上不少于5人。醫務人員以副高及以上職稱的為主,工作時間不少于3周,其中在縣域開展工作的時間不少于2周。主要工作包括重點開展巡回醫療、技術和管理指導、人員培訓、加強遠程醫療協作網建設等。
國家醫療隊來到家門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逐步織牢織密基層醫療防護網
為了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薄弱、“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政府和社會積極探索出許多新的實現途徑,直接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居民家門口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國家醫療隊常年的派出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繼紅表示,首先,派遣醫療隊能夠通過在當地進行技術幫扶和管理培訓,規范診療行為,優化服務流程,直接促進當地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其次,專家直接將醫療服務送到了“家門口”,可提高當地百姓就醫的可及性。醫療隊還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幫助受援醫院加強學科建設,促進資源上下貫通。再者,醫療隊幫助補齊當地醫療服務短板,開展健康教育,通過“綠色通道”轉診,收治疑難重癥患者。加上醫保政策的支持,能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當然,短期的幫扶并不能解決長期問題,國家醫療隊也會積極與受援醫院建立長期合作,提升持久幫助,進一步變“輸血”為“造血”。比如同濟第七批醫療隊,協助青海格爾木市第二人民醫院建立了檢驗質控管理規范。這樣,當地醫院檢驗科不僅臨床標本送檢越來越規范,臨床送檢積極性也大大提高,檢驗結果判讀能力明顯增強。總而言之,以國家醫療隊巡回醫療工作為載體,基層醫療的防護網正在逐步織牢織密。
大病不出省
持續推動“雙中心”建設
輸出良醫,也要輸出醫院。2017年開始,我國就啟動了“雙中心”的規劃設置工作,依托高水平醫院設置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今年4月13日,在國家衛健委“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表示,我國已設置13個國家醫學中心,涵蓋了心血管病、癌癥、老年醫學、兒童醫學、創傷醫學、呼吸醫學、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口腔醫學、神經疾病醫學、傳染病醫學、精神疾病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和骨科醫學。
布局建設76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由地方政府主建、輸出醫院主營,主要負責區域內疑難危重癥的診斷與治療,尤其是針對死亡率高、疾病負擔重、轉外就醫集中的病種,重點建設腫瘤、神經、心血管、兒科等類別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共規劃設置床位超過6萬張,輸入地涉及全國20個省份,基本覆蓋了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初步改善了就醫流向,“大病不出省”,有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群眾身邊延伸,減少跨省份、跨區域就醫。
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
將建立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機制
今年三月,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發布了《關于做好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我國基本建立穩定的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機制,實現“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
成都的十多家三甲醫院的20多名醫生,就組成了多學科“臨床示教團隊”,他們走進越西縣、喜德縣多家縣級醫院的內分泌科、婦產科、重癥監護室等科室,開展聯合查房和疑難病例討論。專家團隊與醫院相關科室結對子,建立“隨時有事隨時幫”的常態化溝通機制。
通過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組團式”幫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人民醫院等工作,引導城市優質資源下沉,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持續提升。截至2022年底,87.7%的縣醫院達到了二級醫院能力,45.6%的縣醫院達到了三級醫院能力,全國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有一組數據顯示,在全國各地,區、鄉、村三級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已經初步形成,90%的家庭15分鐘內就能到達最近的醫療點;在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的就診率超過90%。這兩個90%說明了這是一張“橫到邊、豎到底”的基層醫療保障網。將來這張基層醫療保障網還要織得更牢靠,覆蓋面更廣,更讓人安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我們相信也期待,未來醫療體系會更加完善,所有人健康有保障,生病有“醫”靠。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