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芯片為何成重災區?深度融合自主創新“芯片自由”指日可待
2021-10-20 10:54:57 來源:科技日報
芯片已經成為影響2021年度汽車產銷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芯”難題,實現汽車“芯片自由”?10月15日-16日,以“補短鑄長、融合創新——構建中國汽車供應鏈新生態”為主題的“2021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在重慶召開,來自汽車界的專家、企業代表千余人聚集一堂,著重研討在“新四化”趨勢下,以融合創新為手段,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補短鑄長”策略,其中汽車芯片成了關注的熱點,對于如何破解“芯荒”的問題,業界代表達成了共識。
全球汽車“缺芯”,我國汽車芯片為何成為重災區
當前車規級芯片已經成為制約汽車產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次的汽車供應鏈大會上,缺芯問題也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羅軍民表示,全球汽車產業遭受“新冠疫情”和“缺芯”的雙重打擊,有機構預測,今年全球汽車業可能減產800萬輛,如此推算,全年汽車生產量可能跌至7000萬輛左右,創11年新低。
在19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杰透露,國內確實有很多汽車企業出現了減產或者短期停產的問題。從統計數據上看,9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7.7萬輛和206.7萬輛,同比下降17.9%和19.6%,這個幅度是近年來少有的。
芯片這個小螞蟻為何絆倒了全球汽車產業這頭大象?業界分析主要是兩項原因的疊加,一方面是供給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需求的增加。
2020年下半年以來,受汽車生產需求與芯片生產周期錯配,突發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汽車芯片供應出現了全球性的供貨緊張,近一段時期以來由于馬來西亞疫情反復,防控措施趨嚴,部分汽車芯片供應產品近期供貨中斷。而隨著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新三化”的發展,給汽車芯片需求量帶來巨大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宏介紹,每輛汽車中半導體的價值已經從2010年的300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475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00美元,單車半導體價值增長速度較快,增長潛力巨大,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單車半導體是傳統汽車的5—6倍。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表示,今年5-9月我國汽車產銷已經連續五個月同比下降。按此推測,全年有可能減產近200萬輛。以往在汽車供應鏈上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的芯片,卻對我國汽車產銷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芯片就可以影響一年幾百萬輛汽車的產銷,汽車供應鏈生態如此脆弱,是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生態脆弱的集中反映。
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說,有數據報告中國芯片產業進口率95%,而中國新車每年的產量占全世界接近30%,需求量最多,所以造成了中國成了目前全球芯片崩潰的主要受災地。
“目前,我國汽車芯片國產化率不足5%,MCU等核心芯片依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羅軍民表示。據了解,當前在各類芯片中,微控制單元芯片(MCU)最為緊缺,發動機、安全氣囊、防抱死系統、車身、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均需使用這類芯片,一輛汽車搭載有上百個微控制單元芯片,缺一個芯片就影響整輛車的生產。
是難點也是機會,我國汽車芯片發展迎來機遇期
“幾個月前,博世全球董事今年接受歐洲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全球汽車行業的半導體供應鏈已經垮了。”博世中國副總裁蔣健說,芯片的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也是供應鏈的問題。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汽車行業的半導體供應鏈已不再合適現在的汽車產業發展需要。
“芯片的供應鏈變革時代到了,這是汽車行業的機會,也是中國汽車零部件核心競爭力遞增的機會。”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說,芯片如果在中國有完整的設計、制造、應用的鏈條,全世界汽車芯片不會穩定不了。當下中國的芯片供應鏈體系要解決的是進口替代的問題。
“汽車供應鏈‘短板’依然存在,需要加快建設關鍵共性技術平臺,解決‘缺芯少魂’等‘卡脖子’問題。”會上,羅軍民發布了大會五大共識,他說,未來5-10年是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重要戰略窗口期,也是汽車供應鏈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業界認為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創造了“換道超車”的新機會,也為中國汽車供應鏈發展創造了后來居上的絕佳機遇。
“建設自主可控的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需要上下齊心,共同努力。”羅軍民說,這就需要加速創新驅動,攜手打造整體優勢,共同破解芯片和基礎軟件等瓶頸問題,鑄就供應鏈堅實基礎。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呼喚構建供應鏈新生態。打造完整、通暢、可持續的新型供應鏈生態,需要跨行業融合發展和協同創新。需要打破行業壁壘,打開企業“圍墻”,才能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和攻克難點。頭部企業應發揮“鏈長”作用,敞開胸懷與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緊密合作,重塑融合共生的供應鏈新生態。
“我們應當打通應用斷點,突破協同難點,逐步加大國產芯片使用度,擴大占有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宏表示,現在汽車行業與半導體行業形成高度互動,互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當前,我國汽車半導體產業還比較薄弱,在控制類芯片等方面國內企業涉足較晚,在滿足應用條件的基礎上汽車行業愿意使用國產芯片,就應該逐步加大國產芯片的使用度。
深度融合自主創新,“芯片自由”指日可待
“目前缺芯的需求給國產芯片替代的機會,而這也是國內芯片企業有能力做到的。”紫光國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蘇琳琳表示,一方面因為車規級芯片普遍采用更為成熟的制程,國內的芯片設計廠商的技術水平可以達到;另一個方面,汽車芯片普遍是在40納米,國內完全有代工的能力,相信經過努力,汽車芯片產業鏈會比CPU或手機芯片更快能夠滿足國內生產的需求。
蔣健亦表示,汽車芯片現在缺的不是高精尖缺的芯片,如MCU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他覺得芯片的短缺問題到2023年應該就會緩解。
對未來芯片供應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解決之道?地平線首席生態官徐健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建立共建汽車芯片供應鏈新生態,傳統產業鏈垂直整合的模式,未來產業鏈將形成融合網狀的組織。實現“芯片自由”最根本的是要加強戰略協同,共建供應鏈新生態,面對智能汽車的浪潮,企業間要實現優勢的互補,行業間打破邊界,協同創新、聯合研發。
“下一步,工信部將繼續指導企業加大汽車芯片的技術攻關,推動汽車芯片生產線指導能力提升,指導車規級檢測認證能力建設,加強優秀汽車芯片方案的應用推廣,建立完善的汽車芯片批量上市應用的工作機制。”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楊旭東在會上表示,希望汽車行業進一步關注和支持相關的芯片企業和創新的產品;國內相應的汽車芯片企業搶抓機遇,選擇汽車產業需求最為迫切,技術基礎較好的產品加大研發,加快產品化,配合汽車行業車規級認證。
此次大會上,地平線、紫光國芯等為代表的AI芯片供應商介紹了目前他們在汽車芯片上研發和應用的情況。據工信部預計汽車產業受芯片短缺影響預計四季度將比三季度有所緩解。(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相關閱讀